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 西汉元始二年 | 晋太康元年 | 唐天宝元年 | 宋元丰三年 |
北方 | 965 | 149 | 493 | 459 |
南方 | 111 | 65 | 257 | 830 |
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年代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至稻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3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
熙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战国至秦朝时期货币
材料一 唐朝土地买卖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所有买卖土地的行为,都需要经过向所属官府提出申请,年底解除其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没有文牒便进行买卖,将没收交易所付金额,将土地还给原主。唐朝土地买卖只有到了“年终”才能“彼此除附”,这里的原因在于,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收授土地始于每年十月,毕于十二月。而买卖土地亦是到年底才能实现权力义务的真正转移,与官府收授土地的时间一致。买入的田产不得超过永业、口分田的受田规格,年终“除附”便于官府统计每年每户所占土地是否超出律令限制。
——摘编自马艳婷《从土地流转看唐朝土地制度及其出路》
材料二 宋代的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奉行“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在宋代,民间土地.可以随意买卖,人民是土地的主人。土地作为交易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政府颁布了很多关于土地买卖的法令,并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做出了特别的规定。如借助“输钱印契(向政府购买正规的土地交易文书)”确认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规定禁止土地侵权的行为,对侵犯土地权利的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侯加永《宋代的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
初唐 |
盛唐 |
中唐 |
晚唐 |
五代 |
北宋 |
南宋 |
|
北方 |
河南 |
52 |
68 |
76 |
46 |
21 |
306 |
55 |
陕西 |
46 |
61 |
76 |
49 |
14 |
50 |
5 |
|
河北 |
47 |
32 |
52 |
26 |
28 |
83 |
6 |
|
山西 |
31 |
29 |
44 |
30 |
6 |
64 |
8 |
|
山东 |
16 |
12 |
11 |
19 |
8 |
156 |
25 |
|
甘肃 |
7 |
8 |
11 |
13 |
3 |
16 |
3 |
|
北京 |
0 |
0 |
0 |
0 |
3 |
0 |
0 |
|
辽宁 |
1 |
1 |
1 |
0 |
0 |
0 |
0 |
|
天津 |
0 |
0 |
0 |
0 |
0 |
4 |
0 |
|
新疆 |
0 |
3 |
0 |
0 |
0 |
0 |
0 |
|
宁夏 |
0 |
0 |
1 |
0 |
0 |
2 |
0 |
|
小计 |
200 |
214 |
272 |
183 |
80 |
684 |
102 |
|
南方 |
江苏 |
24 |
37 |
42 |
32 |
32 |
329 |
206 |
浙江 |
19 |
15 |
41 |
54 |
34 |
514 |
923 |
|
福建 |
0 |
4 |
12 |
40 |
35 |
529 |
538 |
|
江西 |
2 |
3 |
13 |
30 |
28 |
330 |
473 |
|
四川 |
4 |
6 |
17 |
16 |
23 |
261 |
183 |
|
安徽 |
6 |
8 |
8 |
18 |
16 |
139 |
122 |
|
湖北 |
9 |
12 |
8 |
13 |
1 |
57 |
22 |
|
湖南 |
1 |
1 |
4 |
12 |
17 |
67 |
62 |
|
广东 |
3 |
4 |
3 |
9 |
11 |
54 |
51 |
|
广西 |
0 |
o |
0 |
4 |
4 |
17 |
5 |
|
上海 |
0 |
0 |
0 |
0 |
0 |
7 |
11 |
|
云南 |
0 |
0 |
0 |
1 |
1 |
0 |
0 |
|
贵州 |
0 |
0 |
0 |
0 |
0 |
0 |
1 |
|
海南 |
0 |
o |
0 |
0 |
0 |
1 |
1 |
|
重庆 |
0 |
0 |
0 |
0 |
0 |
3 |
2 |
|
小计 |
68 |
9o |
148 |
229 |
202 |
2308 |
2600 |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表4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 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 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