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下图是战国青铜器,仿牛形,昂首竖耳,背上有盖。整体以铜铸成,全身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交错镶嵌出菱形图案,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眼球用墨精石做成。外表华丽、工艺精美、造型独特,是齐文化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文化符号二:历史典故】
典故一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天子,不断发动兼并战争,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实施改革,国富兵强,并打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打击不臣服的四夷,号令诸侯,扩充疆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典故二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将庞涓率军回救,孙膑在桂陵伏袭,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文化符号三:历史遗迹】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设立的一处官办高等学府,因建在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齐国采取开明的学术政策,礼贤下士,吸引各国学者纷至沓来。兴盛时容纳了几乎“诸子百家”各个学派,汇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有孟子、荀子等。
论战大会是稷下学宫迎接学者入齐的大典,孟子入齐时的论战最为精彩。首先,孟子以“民贵君轻”赢得众人喝彩。之后,论辩天下大争局面形成原因时,孟子认为天下大争是因为没有推行周礼和“仁政”,没有实行井田制。但申不害则认为,天下的治理是人在统治,要想和平,只有推行法治、术治。
稷下学宫学术自由,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各派学者之间激烈争辩、互相抨击,同时互相吸收、取长补短,使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促进了先秦时期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材料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二 某校七年级(1)班在开学初期出现乱扔纸屑以及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对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出现了分歧: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其做值日;如再不改,一次罚其5元钱。”
班长:“还是应该说服教育,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正的。”
生活委员:“就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