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如皋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

更新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挥、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彩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李白屡屡以《庄子》中的鲲鹏自比,他狂放不羁、要求冲破一切外在束缚的自由精神主要来自道家。王维诗中则充满了寂静出世的禅趣。对于今天的社会人众而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快捷有效且易于实行的方式。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持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

    随着汉字、历史典籍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古代东亚形成了汉文化圈,古典诗词在整个汉文化圈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许多文士都酷爱诗词,并且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现在被统称为域外汉诗。例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曾撰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很快就传入日本,为当时日本天皇称赞不已,和亲王大臣们一起加以追和,据说这是日本填词的开端。在古代朝鲜官方正史《高丽史》的《乐志》中,收录了多首柳永的词,足见当时柳永词作的广泛传播。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古典诗歌的非凡成就与重大价值,值得我们骄傲自豪。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诗人们将修身立德视为内在的自觉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屈原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耕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学习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让找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

    优秀古典诗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不仅能给人思想的启迪,更能给人艺术的享受。例如,唐诗在用字、章法、风格等层面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就用字而言,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反复斟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齐己也因郑谷改动了他诗句中的一字而称郑谷为“一字师”。古典诗歌所能给予人们的艺术体验是如此的细致入微,若能长期沉浸于其中,必然会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

    (摘编自张巍《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古典诗词热持续升温,人们把古老的经典诗词和鲜活的当下生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让古典诗词在当代充满活力。传统节日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农历新年伊始,我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十五月圆,我们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出门在外,我们不仅在“低头思故乡”中感叹“月是故乡明”,更在“欲作家书意万重”中感念“慈母手中线”。久别重逢时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别时深情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面对困难,我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梅花香自苦寒来”自我激励,也期许自己磨炼出“出门一笑大江横”的气魄胸襟;危急时刻,古典诗词更是以其感召力凝聚人心。今天,对古典诗词传承路径的新探索接连不断,古典诗词正以多种面貌融入我们的生活,持续绽放魅力。

    学校对传承中国古典诗词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典诗词数量明显增加。各地学校以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为支撑,以多种方式提炼、展示、阐发中华诗词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比如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古典诗词与现代传播媒介融合,走向广大受众,让古典诗词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悠远意境。丰富的文化视听产品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性展现诗词经典,推动诗词文化传承。如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记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观看者众多,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一次次燃起社会品味诗词经典的热情。再比如,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已举办十届,并开通网络直播,让更多人得以观赏;今年年初,“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通过互联网在全球传播,收到上万条海外网友留言。

    诗词文化还融入文旅事业发展中。比如,浙江省近年提出“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即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古村镇、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于文旅。当地文旅部门以“浙东唐诗之路”为名片——自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最终到达天台山,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旅游、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也让诗词文化更直观可感,更接地气。

    (摘编自张静《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古典诗词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B . 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分别对应儒、道、释三个思想流派,其诗作可以反映独特的民族性格。 C . 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工对仗以及汉字的稳定形体是区别于西方诗歌的显著特征,体现汉文化的语言之美。 D . 优秀古典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让人有细致入微的艺术体验,长期浸润熏陶,会使人艺术品位高雅。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积极进取、友爱和谐、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等民族性格,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B . 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都属于东亚汉文化圈,中华古典诗词的非凡成就与重大价值对其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C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代诗人们都自觉追求修身立德,致力于崇高的理想,表现家国情怀,彰显高尚人格。 D . 推动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要让诗词文化直观可感、按地气,增加受众面,但也不他忽视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诗品出于人品”文学观念的一项是(    )
      A . 出师一表其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B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C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D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5) 班级将开展“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主题研讨会,你应邀在会上发言,请结合材料一拟写发言提纲。
  • 2.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艳阳高照,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他送饭。关小明总是沉默不语,直盯着窑火。爷爷明白孙子是痛苦的,孙子为了练习顶碗,摔碎了家里所有的碗。好在孙子年轻,他还会再有理想的,正如自己现在要烧出碗。

    爷爷住在临时搭的窝棚里。窝棚呈“人”字形,很矮,是用粗柳条搭成的,上面苫了一层草,地面也铺着草和毡子。

    吴云华去王张罗家帮忙。那个家乱得像杂货店,吴云华第一天就累得腰疼,她洗了一天的脏衣服。王张罗的老婆刘玉香向吴云华打听关老爷子的碗出没出窑,她希望她的孩子能赶上用那里的碗。

    刘玉香孕期下午喜欢睡懒觉,但分娩的前几天她特别噪动不安,王张罗就把语文课调回上午,下午同吴云华一起守着刘玉香。

    关老爷子看着最后一缕窑火化为灰烬,已是朝阳初升时分。

    碗窑里热气腾腾。他坐了很久,看着热气慢慢消失,这才起身戴上手套去开窑。他小心翼翼地抓起一个碗,可他觉得那碗很轻,细一看,竞是一个金红的残片。他失望地丢下它,去拿第二个碗,结果还是一个金红的残片。

    “碗烧碎了。”他悲哀地想。

    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手仲向窑里,结果都一样,没有一个完整的碗,全都是碗的残片。

    他知道他彻底失败了,他想哭,难过得像他失去老伴的那个时候。

    他痛苦地说:“我把砖窑改成了碗窑,可是我没能烧出碗来。”

    他垂头坐在那里,仿佛石雕一般。

    “爷爷——”他似乎听见关小明在叫他,可是又觉得不太像。

    接着一条狗舔他的手,他明白那是冰溜儿,那叫他的肯定是关小明了。

    “爷爷,回家吧。”孙子的声音怎么听上去都不像,细声细气的,这是怎么回事?

    关老爷子抬起头,他从孙子的眼中看见了泪水。

    “爷爷,我不顶碗了,咱回家吧。”

    “爷爷,我真的不学顶碗了。”关小明乞求者说,“天这么冷,咱回家吧。”

    “我没烧出碗来……”爷爷反复说。

    “也许是这里的土不行。”关小明说,“再不就是窑里太潮了,都多少年不用了。

    “爷爷,肯定是王嘘嘘的碗模子打得不好。”关小明找着各色理由。

    “可是他打了两回呢,第二次的碗模子又挺好使。”

    “如采不是碗模子出了毛病,那就是窑火不好。”关小明又找出一条理由。

    “我烧了那么多年的窑,我知道什么时候火欠着,什么时候火过了,我不会犯这种错!”

    “我是说柴禾不好,让雨给沤过一场,不那么好烧,窑火有时不旺。”

    关小明再三请求爷爷回家,说是家里知道今天起窑,预备了酒菜,还请了村里人。

    “可是我没有烧成碗。”关老爷子几乎要哭了。

    关小明只好回家找父亲,让冰溜儿留在窑场陪爷爷。关全和一听满窑没一个好碗,就急忙去窑场。软话说了几车,甚至跪着求,老爷子就是不动。

    关全和只得回村去请王嘘嘘。听了事情原委,王嘘嘘就一拍胸脯:“我保证把这个死要面子的犟老哥弄回家。”下午的时候关老爷子回来了。

    吴云华还惦记着晚饭后去看看刘玉香,她这两天嚷肚子胀,怕是要临产了。

    王嘘嘘去厕所的时候,关小明偷偷问他用什么招劝回了爷爷。

    王嘘嘘说:“我承认自己的碗模子不中用。”

    “我也想到了这一层,可是爷爷就是不回来。”

    “傻小子,我说才管用,你说顶屁用!碗模子又不是你打的。”王嘘嘘说。

    太阳将要落山时关家的筵席才散。

    吴云华正要去王张罗家时,王张罗慌慌张张地来了,说是刘玉香不见了,村里的小道挨条跑了一遍,连个影子也未寻着。

    “别急,咱再出去找找。”吴云华说,“她那么沉的身子,也跑不远。”

    他们分头跑东家问西家,大家都说未曾见着,末了都关切地问:“她要生了吧?”

    吴云华就让丈夫关全和帮着找,又叫关小明出去找。

    关小明本不愿意去找,但一想到王张罗这么大岁数还没当上爹,就有些同情他。他对冰溜儿说:“咱去找王张罗的媳妇吧。可我不知道她去哪了,你要是知道,就带我去吧。”

    冰溜儿在前跑,关小明在后面跑。到村口时,太阳已经向西了。冰溜儿看了看落日,然后飞快地朝窑上跑去,关小明在后面追赶着说:

    “那个傻媳妇不会去窑上的,你又带我空跑路,咱今天都去过一次了!

    到窑场时夕阳已经沉了一半,另一半仍然是猩红的。冰溜儿呜呜叫着围着窑棚转圈,关小明连忙跟过去,他闻到一股腥热的血气,他将头伸进窝棚,只见刘玉香躺在一片干草上,一个红润的婴儿在她的胳膊里轻轻蠕动。

    “关小明,你来得正好,快叫你们王老师来,把我和孩子接回去。”

    “你怎么跑这来生孩子?”关小明吃惊地问。

    “我本来是来给小孩子找碗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碗要回家时,这孩子就非要出来不可,我就在这生了。”刘玉香看着她的孩子说。

    “我爷爷一个碗也没烧成。”关小明说,“你怎么找着一个好碗?”

    刘玉香朝她的右侧努努嘴,关小明看到一只完整的闪着暗红光泽的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小明知道爷爷烧碗是为了他,心中既充满感激、期待也怀着内疚、痛苦,故而总是沉默不语,直盯着窑火。 B . 关老爷子烧碗是全家的一件大事,起窑那一天,家里预备了酒菜,还请了村里人,结果主角到下午才回来。 C . 关老爷子把砖窑改成碗窑,尽管没能成功烧出一只碗来,但也体现了他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 D . 王张罗的老婆刘玉香对关老爷子烧碗这件事也很关心,因为她希望孩子一出生就能够用到关老爷子烧的碗。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对太阳的多次描写富有变化,颇具匠心,既烘托了人物性格,又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小说善于设伏,如前文“爷爷临时搭的窝棚铺着草”为后文“刘玉香躺在一片干草上”做了铺垫,使得情节合理。 C .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关小明和关老爷子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表现关老爷子的虚荣、倔强的性格。 D . 小说中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并行,最终归结为“一只完整的碗”,使情节富于变化,便于刻画人物,丰富作品主题。
    3. (3) 小说结尾写“关小明看到一只完整的闪着暗红光泽的碗”,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
    4. (4) 有人评论迟子建的小说洋溢着“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温情”,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垝垣(登上)          自我尔(往)

    士也罔(极点)             有朝矣(无,没有)

    B . 尔偕老(等到)          日月忽其不兮(久留)

    謇朝谇而夕(替换)          何方圜之能兮(合)

    C . 便可公姥(禀告)         可怜体无比(可爱)

    事事四五(遍)             否如天地(好运气)

    D . 后世人(感谢)       阶碧草自春色(映照)

    夜雪初(雪后天晴)         因自度此(谱写)

  • 4.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殷士儋,字正甫,历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隆庆元年擢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进礼部右侍郎,未几改吏部。明年春,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其冬,还理部事。

    四年正月朔望 , 日月俱食。士儋疏请布德、缓刑、纳谏、节用,饬内外臣工讲求民瘼。报闻。以旧恩,进太子太保。时寒署皆罢讲,士儋请如故事,四时无辍,并进讲《祖训》及《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嘉纳之。

    故事,郊毕,举庆成宴。自世宗倦勤,典礼久废。帝即位三载,犹未举行,士儋始考定旧仪行之。十一月,命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俄俺答封事成,进少保,改武英殿。

    始士儋与陈以勤、高拱、张居正并为裕邸僚,三人皆柄用,士儋仍尚书,不能无望。拱素善张四维欲引共政而恶士儋不亲己不为援士儋遂藉太监陈洪力取中旨入阁以故怨拱及四维四维父擅盐利,为御史郜永春所劾。事已解,他御史复及之。拱、四维疑出士儋指,益相构。御史赵应龙遂劾士遂进由陈洪,不可以参大政。士儋再辨去,不允。而拱门生都给事中韩楫复扬言胁之,士儋亦疑出拱指。故事,给事中朔望当入阁会揖。士儋面诘楫曰:“闻君有憾于我,憾自可耳,毋为他人使。”拱曰:“非体也。”士儋勃然起,诟拱曰:“若逐陈公、逐赵公,复逐李公,今又为四维逐我,若能常有此座耶?”奋臂欲殴之。居正从旁解,亦谇而对。御史候居良复劾士儋始进不正,求退不勇。士儋再疏请益力,乃赐道里费,乘传归、有司给禀隶如故事。家居十一年卒。时居正垂没,四维为政,怨士儋。太保,文通。久之,改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般士儋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拱素善张四维欲引共政/而恶士儋不亲/己不为援/士儋遂藉太监陈洪力/取中旨入阁/以故怨拱及四维/ B . 拱素善/张四维欲引共政/而恶士儋不亲己/不为援士儋/遂藉太监陈洪力/取中旨入阁/以故怨拱及四维/ C . 拱素善张四维/欲引共政/而恶士儋不亲己/不为援/士儋遂藉太监陈洪力/取中旨入阁/以故怨拱及四维/ D . 拱素善张四维/欲引共政/而恶士儋不亲/己不为援士儋/遂藉太监陈洪力/取中旨入阁/以故怨拱及四维/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明代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举子通过殿试录取后成为进士,可以授官任职。 B . 朔望:朔日和望日,是指古代农历的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亦指每逢朔望大臣行朝谒之礼,文中指前者。 C . 御史:明代专设监察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项。 D . 赠:古代官员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予以评价,带有褒贬意义,和“谥”一样,都是追加的封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殷士儋借发生日食和月食之事上疏提出“布德、缓刑、纳谏、节用”等建议,并令大小官员关心民间疾苦。 B . 明世宗厌倦于政事的辛劳,荒废礼仪,殷士儋请求恢复,一年四季不停,并亲自考定旧的礼仪予以施行。 C . 殷士儋和张居正、高拱等人都是裕王朱载厘登基前的主要支持者,但殷士儋不亲附权臣高拱,升迁较慢。 D . 在和高拱等人的斗争中,殷士偷言辞激烈,甚至想要动手殴打高拱,虽经过张居正调解,仍然厉声责骂。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儋面诘楫曰:“闻君有憾于我,憾自可耳,毋为他人使。”

      ②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5. (5) 侯居良弹劾殷士儋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 5.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端午日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注:殷尧藩(780年-855年),晚诗人,早年贫困失意,晚年亦官亦隐。

    1. (1) 下列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起笔回忆年少的时候每逢佳节都会特别兴奋,现而今却感慨良多,两相对比,令人唏嘘。 B . 颔联紧扣诗题“端午日”,写作者厌倦悬艾蒿、贴符箓这些旧习俗,但还是希望喝到一升蒲酒。 C . 颈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岁月流逝,鬓发渐白,火红色的石榴花每年端午节都会开得灿烂。 D . 全诗“起承转合”结构有致,借端午佳节抒发人生感慨,家常之语蕴深意,平淡之中见奇崛。
    2. (2) 诗人产生了哪些“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 6.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以声写形,用瀑流之急响、山石之轰鸣,极言山势之高峻、蜀道之险阻。
    2. (2) “香草美人”是屈原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屈原常常借“香草”喻指高洁的品质、坚贞的人格。《离骚》中的“”两句比喻屈原早晚勤勉修德。
    3. (3) 铁衣,是用铁片制作的战衣,比如《木兰诗》中就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诗句;铁衣也借指出征的战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就有此语:“”,表达作者对征人思妇的深切同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7.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从2022年3月5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间黄金时段连续播出。新一季“诗词大会”在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加以放大并找寻创作切口,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新春的诗意盛况。

    在“少年”主题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英勇就义的画面与宋代吕陶笔下“壮夫思报国”的博大胸怀____________。电影《长津湖》中伍万里敬军礼时喊出“第677名,伍万里”的片段与唐代王维心中“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悲壮之情____________。康震老师在讲述松骨峰阻击战时,____________,全场选手也沉浸在悲壮的爱国情怀之中,全场起立,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对无数先烈英勇献身的崇高敬意和怀念,是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和自觉传承!

    1. (1)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映成趣    同频共振    热血沸腾    自力更生 B . 交相辉映    同仇敌忾    热血沸腾    自强不息 C . 交相辉映    同频共振    热泪盈眶    自强不息 D . 相映成趣    同仇敌忾    热泪盈眶    自力更生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新一季“诗词大会”在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加以放大并找寻创作切口,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新春的诗意盛景。 B . 新一季“诗词大会”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找寻创作切口并加以放大,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新春的诗意盛宴。 C . 新一季“诗词大会”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加以放大并找寻创作切口,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新春的诗意盛会。 D . 新一季“诗词大会”在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找寻创作切口并加以放大,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新春的诗意盛况。
  • 8.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旷世之争,正是这场争论,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      , 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纵观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      ;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健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基于这一重要原则,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      , 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对下面选文的主要观点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A . 人们不了解生活在周围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B . 同属的生物都是已经绝灭了的物种的直系后代。 C . 物种不是不变的,自然选择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D . 物种是变化的,而自然选择是其最主要的手段。
  • 9. (2022高二下·如皋月考) 整本书阅读

    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作为学生的你,从《红楼梦》中“看见”了什么?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内容符合原著,10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 10. (2023高三上·唐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生活中,常有人说要有无畏的精神。

    上述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