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年少时,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① 其父苏洵看见后,却担心他小小年纪狂妄自大,自满不前。 ② 于是,苏洵把对联改了一下: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③ 苏轼见了,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更加发奋读书, ④ 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谓:说。②漫浪:随意。③急:重要
①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回顾旧知,此句中“”字也可以理解为“我”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看注释,“谓”的意思是,代字入词,“余尝谓”的意思是,想一想,我说了什么?连词成句,可以知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
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既”可以组词为“既然”,将其代入原文,“心既到矣”的意思就是,读书时最重要的心都到了,那自然而然,眼口会怎么样?连起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节选)
①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②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甲]“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乙]“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会疑惑。”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要是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