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2-11-08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盟国人于毫社”“国人助之”等记载。这表明该时期(    )
    A . 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B . 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C .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 . “国人”的政治势力强
  • 2. (2024高三下·旌阳月考) 汉、魏时期的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多归吏部选授;至隋朝时,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材料中地方官选用的变化(    )
    A . 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 B . 加强了专制集权政体 C . 提高了地方官员素质 D . 消除了地方割据根基
  • 3.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唐朝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最为重要;唐末遭到严重破坏,盛况不复。北宋设市舶司后,明州(今宁波)发展迅速,“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进出唯明州一港”。影响唐宋时期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海外贸易的拓展 C . 政治局势的变化 D . 政府政策的导向
  • 4. “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 . 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 . 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 . 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 . 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 5.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明末清初时期,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好奇”内涵发生变化,“奇”不再是以往描写牛鬼蛇神,而是在“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发现“奇”。这说明,“奇”的变化(    )
    A . 反映了封建迷信日渐淡薄 B . 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C . 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D . 标志着世俗文学开始兴起
  • 6.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下表是1875-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洋务派开办新式煤矿(部分)的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新式煤矿的开办(    )

    开办年份

    煤矿名称

    创办者

    开办原因

    1875

    直隶磁州煤矿

    直隶总督李鸿章

    机器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用煤

    1876

    台湾基隆煤矿

    两江总督沈葆桢

    福州船政局、军工厂等用煤

    1879

    湖北荆门煤矿

    直隶候补道盛宣怀

    机器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用煤

    1880

    山东峄县煤矿

    徽寿春候补知县

    1882

    江苏徐州煤矿

    知府胡恩變

    1891

    湖北大冶煤矿

    湖广总督张之洞

    汉阳铁厂用煤

    A . 实现了政府对煤炭资源的垄断 B . 抵制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C . 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 7.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位思想家撰文指出:“新道德既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原是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的道理。”据此可知其(    )
    A . 初步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 B . 认为道德重塑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C . 主张学习资产阶级新道德 D . 赞同社会进化论适者生存的主张
  • 8.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下图为闽西工农银行股票示意图。该股票(    )

    A . 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B . 说明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加革命 C . 表明根据地的补给严重不足 D . 反映出根据地保护工商业发展
  • 9.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据统计,1935年全国国有厂矿资本总额仅占当时登记厂矿资本总额的11%,到1942年国家资本在工业总资本额中占到了69.58%,且主要分布在冶炼、能源机械、电器等重工业部门。这一变化说明(    )
    A . 民族私营工矿企业受到了摧残 B . 中国工业结构实现了合理调整 C . 国家加大了对战时工业的投入 D . 抗战刺激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 10.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1956年,评剧电影《刘巧儿》风靡全国,那时候大多数男女老少都会唱上几句著名选段:“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这反映出当时新中国(    )
    A .   影视业呈现繁荣局面 B . 人们精神生活丰富 C . 男女都实现婚姻自由 D . 新社会风尚的流行
  • 11.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政厅公餐是在雅典城邦政厅内所举办的一项宴会活动,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政厅享用公餐似乎已成为雅典人的一种惯例,政厅公餐的参加对象依据身份和频率可分为一次性进餐和终身公餐。公元前420年左右刺杀僭主者获得了带有世袭特点的终身公餐的特权,公元前394年或公元前393年,萨索斯岛的斯陶里斯获得公民权前后享受到了不同的政厅公餐。根据材料可知,政厅公餐(    )
    A . 体现公民权的开放性 B . 起源于民主政治莫基时期 C . 具有荣誉性和政治性 D . 反映了雅典大众民主政治
  • 12. (2023高二上·吉林开学考) 14世纪,西欧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同盟并制定了同盟法律,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法律圈”现象,如德意志地区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法律为49个城市所采用。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 . 基督教会实力的削弱 D . 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
  • 13.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有学者指出,在1776~1786年的美国国会中,各州代表被称为“代表”,而非“议员”;1787年后,各州代表则以国会议员身份被称为众议员和参议员,他们不再是各州派驻中央的使节。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美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B . 分权与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C . 美国分裂因素已经被消除 D . 美国联邦体制的逐步确立
  • 14.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下表是《全球文明史》对1750年到1914年这段西方国家历史主题的描述,其实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主题,下列选项作为补充,正确的是(    )

    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

    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

    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出,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

    A .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B .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C . 全球新航路的开辟 D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 15.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

    A .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 . 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 . 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 . 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 16.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 . 发达国家一致强力推进自由贸易 B . 欧洲内部充斥着反一体化的声音 C .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击着国际经济旧秩序 D . 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面临经济全球化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答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建筑与文化】

    材料一:“故宫”一是指故宫建筑群,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及处理国家政务的场所;二是指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博物院和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收藏有180余万件(套)珍贵文物,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关于紫禁城的修建,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朱诚如教授有高度的概括,他认为紫禁城肇建于明朝“永乐之治”定格于清朝“康乾盛世”。故宫建筑群城墙以内的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殿宇、宫室近1万间,现存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三次改名,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内部结构布局,楹联和内部陈设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观念的充分体现。

    ——摘编自阎崇年《故宫六百年》

    材料二:1912年,溥仪退位。将故宫改建为博物院的计划,很快提上了民国政府的议程。两年后,“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紫禁城初次向公众开放,成为一时盛事。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作为明清皇宫的紫禁城正式向普通百姓开放。

    北京故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之后第一批被列入这一名录的珍贵遗产。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充分挖掘包括故宫历史、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在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加强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的同时,策划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和线上直播等,深受好评。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出了历史性和知识性,还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走进千家万户。

    ——摘编自彭勇《故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故宫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 18.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交通与经济】

    材料一: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2021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9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的高速公路规划主要由国家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商省级政府编制,地方政府也有高速公路规划的自主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加快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鼓励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从银行借贷融资。由此,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资金、政府预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国外资金组成,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刺激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王金余《中美高速公路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材料二:2015-2021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数及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表

    年份

    高速公路里程(单位:万公里)

    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亿元)

    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5

    12.35

    7949.97

    1.7

    2016

    13.10

    8235.32

    3.6

    2017

    13.65

    9257.86

    12.4

    2018

    14.26

    9972

    7.7

    2019

    14.96

    11504

    15.4

    2020

    16.10

    13479

    17.2

    2021

    16.9

    15151

    12.4

    ——整理自中国交通运输部各年度《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三:美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37年开始修建的宾夕法尼亚州收税高速公路,到2009年已经完成以州际公路为核心的高速公路网。美国的高速公路由联邦与州按9:1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其中联邦出资主要来源于“公路信托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燃油税、轮胎税、润滑油税、卡车和拖车购置税、联邦重型汽车年度使用税等,其中燃油税几乎占了整个联邦公路信托基金收入的90%。美国十分注重对公路交通需求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公路的一系列模型和参数,为公路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基础。

    ——摘编自边策《中国高速公路与美国高速公路发展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的不同。
  • 19.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史书与历史】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著《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不仅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试图勾划一幅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司马迁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大体上就是中国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著史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19世纪,魏源(1794~1857)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

    ——摘编自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所著史书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海国图志》产生的历史背景。
  • 20. (2022高三上·西宁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时,某学者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从“沉沦”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据对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进行归纳。

    阶段

    特征

    1842年到1901年

    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

    1901年到1920年

    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

    1921到1927年

    近代历史明显出现了“上升”趋势

    十年内战时期

    “上升”与“沉沦”的交织,“沉沦”因素略占优势

    抗战时期

    主要是“上升”因素起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是“上升”与“沉沦”相交织,“上升”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唯物史观与民国历史人物评价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阶段,并运用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阶段及特征,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