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结构 | 性质 | 用途 |
A |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 具有酸性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
B | 稀硫酸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 具有酸性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钡离子 |
C | 氢氧化钠含有氢氧根离子 | 具有碱性 |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
D | 氢氧化钠含有氢氧根离子 | 具有碱性 |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
选项 | 物质 | 目的 | 主要实验操作 |
A | Fe 粉末和 CuO 粉末 | 鉴别 | 取样,分别滴加稀 H2SO4 ,观察现象 |
B | 稀硝酸中含有稀盐酸 | 验证 | 取样,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
C | 硫酸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 | 除杂 | 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 |
D | CaCl2 和 CaCO3 固体混合物 | 分离 | 加水溶解、过滤, 洗涤干燥滤渣, 并蒸发滤液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只闭合 S、S1 , 若 L 正常发光,说明 L1(填“正常”“短路”或“断路”,下同)。
②只闭合 S、S2 , 若 L 发出暗红色的光(发光不正常),说明 L2。
通常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V,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
①按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②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数据;
③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2CO3和Na2O2
猜想三:Na2CO3和NaOH;猜想四:Na2CO3、NaOH、Na2O2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振荡 |
固体完全溶解, |
样品中一定没有Na2O2 |
②取少量实验①所得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猜想三正确 |
③取少量实验②所得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 加入溶液,振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作出猜想】猜想一: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没有氢氧化钠
(查阅资料) BaCl2溶液、NaNO3溶液、Ba(NO3)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取少量固体置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小科认为猜想一成立。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小玲同学在小科所做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入过量的Ba(NO3)2溶液 |
|
猜想一成立 |
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进行以下实验,也能证明猜想一成立的是 。
已知:SiO2不溶于水,常温下不与硫酸、碳酸钠反应。
猜想1: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 , 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
30 |
30 |
30 |
30 |
30 |
累计生成沉淀的质量/g |
2.9 |
5.8 |
8.7 |
11.6 |
11.6 |
|
烧杯① |
烧杯② |
烧杯③ |
烧杯④ |
烧杯⑤ |
加入样品的质量/g |
10 |
10 |
10 |
10 |
10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10 |
20 |
30 |
40 |
50 |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g |
0.88 |
1.76 |
2.64 |
3.08 |
3.08 |
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实验一: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
a1 |
a2 |
a3 |
b1 |
b2 |
b3 |
c1 |
c2 |
c3 |
溶质质量分数 |
2% |
2% |
2% |
6% |
6% |
6% |
10% |
10% |
10% |
水的温度(℃) |
20 |
40 |
60 |
20 |
50 |
60 |
20 |
40 |
70 |
溶液pH |
10.90 |
11.18 |
11.26 |
11.08 |
11.27 |
11.30 |
11.22 |
11.46 |
11.50 |
实验二: 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溶液pH |
11.22 |
11.35 |
11.46 |
11.48 |
11.50 |
1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