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

更新时间:2022-11-0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积累应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
    1. (1)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3. (3) 诗人的《蜀相》中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的一联是:
  • 2. 按要求选择。
    1. (1) 《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僧人说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他所指的人物是 (   )。
      A . 甄英莲 B . 薛宝钗 C . 林黛玉 D . 贾迎春
    2.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                ; 又                       。(选自《乡土中国》)

      ①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 ②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通 ③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④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④①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②④①
二、阅读(7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徐贲

    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

    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

    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

    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

    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图1 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

    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

    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

    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有删改,1561字)

    1. (1) 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 . 贾谊总结了秦国“仁义不施”的历史教训,以提供汉文帝改革政治的借鉴。 B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 . 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D . 卫律劝说苏武投降匈奴,反被苏武骂退。
    2. (2)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容易导致双方越说越僵。 B . 公共说理的一方,应陈述立场和理由并质疑对方,以获得更多民众支持。 C . 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 . 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根据听众的期待采取了吸引听众的说理策略,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说理效果”这一例子来替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会从对方和第三方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论证,可以大大提高公共说理的效果。 B . 公共说理的结果是否公正取决于第三方是否具有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C . 在好的公共说理中,说理双方在陈述观点、质疑对方方面应拥有均等的权利。 D . 建设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有赖于培养具有教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国民。
    4. (4) 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

      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

      穿插在:

      a.     ④和⑤段之间   b. ⑥和⑦段之间  c. ⑦和⑧段之间  d. ⑧和⑨段之间

      理由:

    5. (5) 以下是部分网友对2022年上海疫情的“公共说理”,请一一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任选一则进行评析。

      说法一:上海选择“动态清零”坏处太大,无限期封城肯定要使经济发展停滞,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更何况封城不讲人权、不讲民主。

      说法二:上海疫情防控应当坚持“动态清零”。从2020年至今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只有第一时间统筹调配检测、流调、转运、隔离、收治等力量,快速、精准切断传播链,才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防控成效。虽说短期来看,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难免会让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但是不及时控制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只会更大。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①火车刚从岩石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这时正是上午十一点,天还不太热,但令人窒息的机车的煤烟不断飘进窗子里来。

    ②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两名乘客。母女俩都穿着褴褛的丧服,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她们的座位旁,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③十二点,天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车站加足了水,继续慢腾腾地行驶着,在两个看不出差别的小镇子上停了两次。母女俩吃饭时,火车徐徐穿过一座铁桥,又经过了一个和前两个镇子一模一样的镇子。母女俩刚吃完饭,火车开进了另一个镇子。这个镇子比前面几个要大一些,却更凄凉。

    ④“你要有什么事儿,现在赶快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

    ⑤汽笛响过后,火车减低了速度停了下来。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热的像个蒸笼,车站上空无一人。母女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下了车。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市立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回程火车经过的时候才开门。母女俩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叫门。

    ⑥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出身,小心翼翼地问:“谁啊?”“我要找神父。”女人说。“我哥哥在睡觉。”“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平静又执拗。“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吧,他才躺下五分钟。”“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女人说。她回答简短,口气坚决,但声音温和,流露出复杂的感情。“那好吧。”开门的女人说。

    ⑦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神父从里面走出来。“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⑧“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谁?”“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神父还是听不明白。“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⑨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坐到桌旁,拿出钢笔墨水,一边询问那个女人地姓名、住址等情况一边填表。

    ⑩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寡妇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摸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左轮手枪,没开灯就朝大厅走去。二十八年独身生活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枪,闭眼,猛扣扳机。生平第一次枪响,一切寂静。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普通着装,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脚。镇上没人认识他是谁。

    ⑪“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嘴里咕哝道。“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女人在神父的指示下胡乱地在材料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女人回答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神父看到女人和女孩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

    ⑫女人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他不得不把牙全部拔掉了。”女孩插嘴说。“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我每吃一口饭,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滋味。”神父说,“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而后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

    ⑬在临街的大门打开前,神父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人。可是,现在不光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还聚集着一群群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顿悟,喃喃地说:“人们都知道了。”

    ⑭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牵着女孩,拿着鲜花,就向大门走去。

    ⑮“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应和说,“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注释】

    ①    本文背景是20世纪的哥伦比亚。当时,殖民者飓风般的掠夺和政权的反复更迭使拉丁美洲国家处于极端的贫困之中,人民除了经受着贫穷之外,个体生命没有丝毫保障。

    ②    从宗教意义而言,礼拜二是教诲日(也称“审判日”)。

    ③    神父不仅管理着本辖区的宗教活动,而且被奉为灵魂的“父亲”,主导世俗的道德判断。

    1. (1) 第③段多次出现了对镇子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2. (2) 文中划线处对女人的神态、行为等描写刻画了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加以赏析。
    3. (3) 有人说“一个作家对现实把握的能力最突出地体现在‘时间’上”。请结合《礼拜二午睡时刻》标题进行分析。
    4. (4) 复兴出版社准备出版《新女性的魅力》一书,《礼拜二午睡时刻》《玩偶之家》被选入其中的“独立人格”一章。请结合“母亲”和“娜拉”的异同点,写一个章节导语。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1) 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写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色彩暗淡。

      B 上片结尾三句,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连缀在一起,层次分明。

      C “黯乡魂,追旅思”写思乡情感和羁旅愁绪, 重叠相续。

      D 下片结尾两句,欲借酒消愁却都化作相思之泪,更添苦情。

    2. (2) 本词《苏幕遮》的题目,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怀旧》,另一个版本是《秋词》,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
    3. (3) 下面这首《咏月》是《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的诗歌。《咏月》一诗“红袖楼头夜倚栏”在抒发情感上《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异同。

      咏月

      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庄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茅庵,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赒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其人后来愧谢,道殊不以为德。

    ②天成、长兴之间,屡丰熟,中国无事。道尝戒明宗曰:“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

    ③道相明宗十馀年,明宗崩,相愍帝。晋灭唐,道又事晋,高祖崩,道相出帝。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汉高祖立,乃归汉。周灭汉,道又事周,道少能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④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自谓:“孝于家忠于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盖其自述如此。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

    ——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有删改)

    材料二:

    (欧阳修)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

    1. (1) 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危者虑深而获全  (    )道少能行以取称于世   (     )

    2.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              )

      A.安然      B.淡泊       C.愉悦    D.镇静

      屡丰熟(              )  

      A. 每年    B.连年        C. 年成  D.光阴

    3. (3) 下列对材料一第④段画线部分所加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于家/忠于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B . 孝于家/忠于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C . 孝于家/忠于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D . 孝于家/忠于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4. (4) 把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

    5. (5) 材料二中评价欧阳修的作品“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请联系材料一第①段内容阐释这一特点。
    6. (6) 联系以下《新五代史·冯道传·序》,如何理解欧阳修在第③④两段结尾反复提及时人对冯道“为之称誉”?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 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②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于今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③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 , 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④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糵者抱,昔之抱者蘖 , 草之茁者丛,荄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木其蠹,瓦甓其溜 , 石物其泐乎!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节选自欧阳修《李秀才东园亭记》

    材料二: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释

    ①欧阳修4岁随母投奔叔父到随州定居,在随州生活了18年。 ②蘖: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  ③荄:树根  ④溜:光滑  ⑥泐:裂开;解裂

    1. (1) 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简要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3. (3) 对第③段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承接上文,再次强调随地偏远贫瘠历来如此。 B . 交代了东园亭的由来,颇有承袭先人之意。 C . 追忆了自己少时与李氏交游之历,暗含感激。 D . 先抑后扬,赞赏李氏家族重视子孙教育。
    4. (4) 从语言角度鉴赏第④段划线句。
    5. (5) 林纾云:欧阳文忠文,清音幽韵……凡情之深者,流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情之深”的理解。
三、写作(70分)
  • 8.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重要。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