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待鉴别的物质 | 鉴别方法 |
A | 水、过氧化氢溶液 | 加二氧化锰,观察能否产生气体 |
B |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温度的变化 |
C | NaOH与Na2CO3 |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D | 棉纤维、羊毛纤维 | 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炭粉 | CuO粉末 |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
B | CO2气体 | CO |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
C | NaOH溶液 | Na2CO3 |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D | NaCl溶液 | CuCl2 | 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 |
①Na、Mg、Zn 三种金属都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②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金属的质量为 Na>Mg=Zn
③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 Na、Mg、Zn 三种金属的质量比为 23∶24∶65
④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 Na、Mg、Zn 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比为 2∶1∶1
O2- | OH- | CO32- | Cl- | SO42- | NO3- | |
M2+ | 难溶 | 难溶 | 难溶 | 易溶 | 易溶 | 易溶 |
上信息判断下列各反应:①M+HCl;②M(NO3)2+BaCl2;③MO+HCl;④M(OH)2+NaCl;⑤M(OH)2+HCl;⑥M(NO3)2+HCl;⑦MCO3+HCl;⑧MSO4+BaCl2 , 上述反应能进行,且反应产物有水生成的是( )
组别 |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温度(℃) |
1 | 8 | 32 |
2 | 12 | 50 |
3 | 8 | 20 |
4 | 12 | 32 |
如果向盛有溶液Ⅰ的烧杯中滴加 NaOH 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烧杯中溶液质量变化的是(填序号)。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小科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镁;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碱式氯化镁[Mg(OH)Cl]。
老师肯定了小科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一: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
步骤二: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步骤三: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
步骤四: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及结论】
实验序号 |
实验方法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将少许Cu(OH)2粉末加到5mL蒸馏水中,充分振荡 |
沉淀不消失 |
② |
1号试管蓝色固体不消失 |
|
2号试管蓝色固体不消失 |
||
3号试管蓝色固体减少 |
||
4号试管蓝色固体消失,溶液呈亮蓝色 |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打开K1 , 关闭K2 , 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 | 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 |
② | 打开K2 , 关闭K1 , 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 | 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 |
以上实验中,③④出现了明显的现象,可以判断试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试剂 |
NaOH溶液 |
MgCl2溶液 |
Na2CO3溶液 |
Ba(NO3)2溶液 |
加入稀硫酸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气泡 |
白色沉淀生成 |
小蓉同学认为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同时存在Mg2+和Cl-。
【设计方案】小蓉根据资料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
小蓉的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请你加以改进。
CO(NH2)2+H2O+3Cl2=X+CO2+6HCl,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20 |
40 |
70 |
生成气体的质量/g |
a |
4.4 |
6.6 |
试分析计算:
实验数据:实验共记录了两组数据:第①组,气体吸收完全后,NaOH溶液质量增加4.4g;第②组,沉淀完全后,经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10g。
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滑块质量m(kg) | 1 | 2 | 3 | ||||||||||||
速度v(m/s) | 1.0 | 2.0 | 3.0 | 4.0 | 5.0 | 1.0 | 2.0 | 3.0 | 4.0 | 5.0 | 1.0 | 2.0 | 3.0 | 4.0 | 5.0 |
高度h(m) | 0.05 | 0.20 | 0.45 | 0.80 | 1.25 | 0.05 | 0.20 | 0.45 | 0.80 | 1.25 | 0.05 | 0.20 | 0.45 | 0.80 | 1.25 |
他记录了滑块滑至最高点(此时滑块速度为零)的高度h,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归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