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根据材料,请回答:
则表格中(a)的内容为,几种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时间/min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温度/℃ |
-5 |
-4 |
-2 |
-1 |
0 |
0 |
0 |
0 |
状态 |
固态 |
固液共存态 |
a、如图甲所示,找来5个相同的易拉罐,在每个的底部钻出大小不同的孔,制作5个小孔成像仪;
b、用一个“F”形状的发光器作为实验光源;
c、如图乙所示,将光源和小孔成像仪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保持光源与小孔的距离不变;用5个小孔成像仪分别观察到像的特征如图丙,记录表格如下(d表示小孔直径)。
序号 |
孔的大小 |
像的清晰程度 |
像的亮度 |
像的大小 |
1号 |
<1mm |
很清晰 |
很暗 |
很小 |
2号 |
1mm |
比较清晰 |
比较暗 |
比较小 |
3号 |
2mm |
清晰 |
明亮 |
正常大小 |
4号 |
5mm |
模糊 |
比较亮 |
比较大 |
5号 |
7mm |
很模糊 |
很亮 |
很大 |
猜想一:像的大小与小孔的直径大小有关,孔径越大,像越大;
猜想二:像的大小与小孔到光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长,像越小;
猜想三:像的大小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距离越长,像越大;
为了验证猜想二,必须控制小孔的直径相同、相同,改变,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A |
铜 |
60 |
0.76 |
F |
铜 |
100 |
0.76 |
B |
铜 |
60 |
0.89 |
G |
钢 |
80 |
1.02 |
C |
铜 |
60 |
1.02 |
H |
尼龙 |
80 |
1.02 |
D |
铜 |
80 |
0.76 |
I |
尼龙 |
100 |
1.02 |
E |
铜 |
100 |
1.02 |
J |
铜 |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