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枣庄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

更新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9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 (2022·浙江模拟) 《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这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
    A . 文献记载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 B . 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 . 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 . 考古发现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 2. 春秋中期的“夏”字(图1-1)如同光脚劳动之人;西周早期的“周”字(图1-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1-3)指禾苗。从中可以看出(    )

    A . 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 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 C . 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化色彩 D . 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
  • 3. 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主张:“古之治道者,以恬……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该思想家所属流派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 4. “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中的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 . 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B . 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C . 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D . 凸显秦始皇及皇室的地位
  • 5. 汉武帝征召董仲舒,破格任用主父偃,重用酷吏张汤,拔卫青于奴仆,起用南阳制铁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为大农丞,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的用人之举(    )
    A . 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 B . 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象 C . 表明察举制的作用明显 D . 旨在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出现不少自主择偶的女子。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承担着诸如家庭教育、管理家事等工作,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据此可知,当时(    )
    A . 社会没有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婚姻观念 C . 社会风气和环境较开化与宽松 D . 士族庶族不通婚的原则被打破
  • 7. 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
    A . 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B . 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 C .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 .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8. (2022高三上·惠州月考) 据史书记载,西域古国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 B . 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 .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D . 中央集权不利于西域发展
  • 9.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
    A . 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 .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 . 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 . 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 10.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 B . 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 .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 . “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
  • 11. 下列为某校高一年级几位同学在学习必修1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束后画出的“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其中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是(    )
    A . B . C . D .
  • 12. (2022高二上·丰城月考)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 . 相权进一步削弱 B .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 众相制初步确立 D .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 13. (2021·南海模拟) 元朝政府编辑推广的《农桑辑要》和《齐民要术》相比,新添了许多作物种类和栽培法。包括原来生长在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的植物,如苎麻、茶、橙、桔、甘蔗等作物的种植方法,都有介绍。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    )
    A . 原产美洲的作物品种的传入 B . 元朝是地兼南北的统一王朝 C . 北方的作物品种传播到南方 D . 北方地区处于长期战乱之中
  • 14. 宋代东京的富人们“衣不肯著布缕细绢、钠絮组敝、洗灌补绽之服,必要绮罗绩毅、绞消靡刚、新鲜华架、缔增绘画”,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到了节庆日亦“新洁衣服,把酒相酬”。这反映了宋代(    )
    A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 B . 城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C . 理学观念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D . 积贫积弱局面得以改观
  • 15. 根据下表(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可推知两宋时期(    )

    流派

    代表人物

    生卒年代

    籍贯

    濂学

    周敦颐

    1017~1073年

    湖南道州

    关学

    张载

    1020~1077年

    陕西凤翔

    临川学

    王安石

    1021~1086年

    江西临川

    洛学

    程颢

    1032~1085年

    河南伊川

     

    程颐

    1033~1107年

    河南伊川

    闽学

    朱熹

    1130~1200年

    江西婺源

    婺学

    吕祖谦

    1037~1181年

    浙江金华

    永康学

    陈亮

    1143~1194年

    浙江永康

    永嘉学

    叶适

    1150~1223年

    浙江温州

    A . 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B . 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 . 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D . 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
  • 16.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
    A . 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 B . 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 . 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 17.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而乐”。据此可知,黄宗羲(    )
    A .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 . 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 C . 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D . 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 18. 禁酒政策在中国由来已久,最初多发生在政局动荡、王朝初创、年歉灾荒时,政策也多属临时性,实施的时间短。清康雍乾时期政府多次颁行禁酒令,禁令严、禁酒时间长。康雍乾时期禁酒令的颁行基于(    )
    A .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 .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C . 抑制私营手工业发展 D . 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 19. (2022高二上·成武开学考) 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史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表现在(    )
    A . 奏折制度的创设 B . 军机处的设置 C . 督抚制度的固定 D . 改土归流的推行
  • 20. 明代,商人无远不至,即便是穷乡僻壤。兖州府郓城县的棉花,“贾人转鬻江南”;西北大贾远到江西南部的赣州地区,购买当地出产的蓝靛。这说明当时(    )
    A . 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B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 . 形成了区域性“商帮” D . 民众与市场的联系紧密
二、非选择题)
  • 2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

    ——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