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 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一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

    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炼、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盂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画同源是文学家与艺术家常常谈到的一个重要话题,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而其后的贺拉斯更在《诗艺》中将其浓缩得简洁有力:“画如此,诗亦然”。无独有偶,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在中国,先辈们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苏轼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画作《蓝田烟雨图》上的题跋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句最为著名,从而引起了许多关于诗画是否同源,诗画何以同源的论争。大文豪苏轼无疑给中国的书画同源说抬高到一定的地位,也给中国的诗歌艺术领域增添了魅力。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也是艺术的天堂。众多大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大家,对于诗画同源的理论,某些人认为是荒谬的,这是对诗画同源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理论的运用范围及其思想体系没有深刻探讨的缘故。某些人认为所有的诗画都是相通的,这也是一个误区,由此可见,构建诗画同源说的理论体系有其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淳道书画艺术《诗画同源如何理解?》)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词和中国画的跨界融合使二者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古代文学史上和绘画史上的典范。 B . 中国文化提倡书画表情达意,西方则把诗画作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等同建筑、雕刻。 C . 山水田园诗把诗歌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出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也推动山水画的发展。 D . 现在中国画发展遭遇瓶颈,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用西方画的技法加以改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诗与画的跨界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 B . 源于对诗画表达手段差别的认识,西方文化史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的局面。 C . 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D . 诗画合璧就是把自己的诗题写在自己的画上,或在自己的画上题写他人的诗。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唐朝王维描绘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的《山居秋暝》。 B . 唐朝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者求亲场面的《步辇图》。 C . 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描绘曹植与甄氏爱情故事的《洛神赋图》。 D .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描绘汴梁城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
    4. (4)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作答。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 2. (2022高一上·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雨哗哗地下着。山野间白茫茫的,二三十步远,就什么也看不清。

    今天是周大勇他们背着敌人主力部队北上的第三天。后半晌,他们跟敌人打了一仗,又摆脱敌人,急行军二十里,就在延安东北二百多里的一个小山沟宿营了。周大勇布置了警戒,从山坡上下来,朝一个村子走去。满身是泥,脸上的雨水往下流。他,心情沉重。因为他指挥的第五连伤亡很大,指导员都牺牲了。他刚才在山头上看见王团长。王团长眼窝深陷,脸像被心火烧焦了似的。他说:“大勇执行这样的任务,真是难,难极咯!敌人猾呀,猾得很呀!”

    周大勇走进一个窑洞,听见窑内有些个战士议论什么,有的声调是高昂、兴奋的,有的声调是激愤、不满的。

    “我们今天打完仗,临撤退的时光,可看了个清:敌人像一群蝗虫一样,在一个个的山头上爬呀,爬呀!大雨忽撒撒来了,下得瓢泼。我看,敌人今天淋得够受!”

    “那还用说。今天咱们抓的俘虏,看那死样子:背着武器,弹药,行李,九天干粮三天生粮,压得腰躬起;穿的破棉衣,活像叫花子;嘿呀!大雨再一浇,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你们还谈天说地哩,看我们打的是什么仗呀!今天,我们跟敌人打得正上劲,周连长突然命令撤退。撤退就撤退吧,嗨嗨!给你来了个乌七八糟乱窜,活像打了败仗!这不是成心让敌人耻笑我们哩?我们见过多少连长,可没见过他这样沉不住气的连长呀!”

    “你说那一套算什么哩,我们比你还恼火!连长让我们班扔掉了四个背包,还让我把‘臂章’扯碎扔了。我愿意舍命也舍不得我的‘臂章’,可是命令如山倒呀!我们班里那个陕北战士才说的怪:‘毛主席还没过黄河,我们这帮扛枪的人,倒先要过黄河。我死也死到陕甘宁边区!’瞧瞧。这样折腾下去,兵怎么带呢?”

    “亏你们还是老战士,连这点问题都识不透。周连长在装神卖鬼哩。我心里才有底!”

    周大勇靠在窑门边的土墙上,听了最后那个战士说话的口气,暗暗吃了一惊:“要是敌人也看破我们的用意那就糟糕咯!”

    他正要进窑洞,去跟战士们一块烤衣服,通讯班班长跑来报告:“六连副指导员找你。

    周大勇说:“要他到左边这个窑洞来。慢走!你派几个通讯员到山沟里去找老乡,就说咱们部队回来了。告诉通讯员们,谁要尖声怪叫惊动了老乡,我可不会饶他!”

    六连副指导员卫刚一脚踏进窑门,喊:“嘿,捞住了!”

    他满身泥巴,帽檐滴水,皮带上别着扳起机头的驳壳枪。卫刚说:“我们放警戒回来,跟游击队的同志们一道,消灭了敌人一个便衣侦察队。敌人鬼得很:赶上毛驴,驮上草料、粮食,你要盘问,他们就说:‘给八路军送草粮哩!’装蒜也装不像。大勇,敌人是消灭了,粮食却搬回来了。你出去看吧,看了准高兴!”卫刚眼睛喷发着热情,乐得直跳蹦。周大勇脑子一转,想:“敌人在尽力摸我们的情况哩!这消息要立刻向王团长报告。”他又拍着卫刚的脊背说:“嗬,你干得真利索!游击队的同志们呢?”

    “在外面搬粮食哩。”

    周大勇喊:“通讯员,要五连派一个班去搬粮食,请游击队的同志们上来烤衣服。快!”

    卫刚,一来打了胜仗,二来受到周大勇的夸奖,心眼笑开了,高兴得坐不稳。他脱了上身的衣服,抡着胳膊来回蹦哒着取暖。他说:“执行这一次‘背敌人’的任务,我就少活五年。太费心思了!咱们主力部队大约正攻打蟠龙镇哩,那才是兵对兵,将对将,干起来特别痛快!”

    周大勇说:“太费心思了?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光靠一身力气打仗哩!”他看看卫刚那高大强壮的体格、又宽又厚实的胸脯,就觉得卫刚强壮的体格很像自己。他寻思:两三年以前,自己的性情跟卫刚的性情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冒腾腾、气刚刚的。周大勇从心眼里喜欢起卫刚了。同时,他也从卫刚的样子想起了团参谋卫毅。他说:“卫刚,你简直跟你哥一样高大、有劲!”

    卫刚说:“一个娘养的又能差多少!”接着又不耐烦地摇头:“别提他。我哥是参谋长,大干部,和我没关系。

    周大勇又好笑又奇怪,他瞧着卫刚那孩子式的纯真模样,说:“你对你哥意见蛮大咯!”

    卫刚说:“说来,气得我肚子咕咕叫。我哥在羊马河战斗中负伤,我跑了三十多里到医院看他。刚开头,我们还谈得很亲热,可是没谈上十句话就崩了。我说,你在医院多住几天,好好歇息调养。他给了我一头子,说什么他是来战斗的,不是来压床铺的。我真气死了!”

    周大勇看卫刚气呼呼的样子,失笑了。

    [注]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该小说全面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在西北战场开展的几场重大战役,它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英雄史诗"。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下雨的描写,为后文做了铺垫,有利于小说内容的展开,同时,突出了下雨给行军打仗带来的困难,衬托出解放军指战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 . 小说写王团长“眼窝深陷,脸像被心火烧焦了似的”,细节见精神,以此表现出作为指挥员的王团长对战局的忧心,对战士们能不能完成任务的疑虑。 C .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卫刚这个人物,他性格爽朗,革命热情高,同时,他也会为哥哥的几句话生气,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年轻的指挥员的性格特点。 D . 小说选取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的一个横截面,写出了我们的党教育出来的部队战士,不畏困难,顽强坚持,对革命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2. (2) 下面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要进窑洞”这个细节,与前文周大勇在窑洞门口听战士们谈论形成有机联系。 B . 连长可以和战士们在一起,还能在一起烤衣服,表明我们军队官兵平等。 C . 写周大勇正要进窑洞的细节,表现他急于和战士们说出自己想法的迫切心情。 D . 这一句话上承描述战士们议论战斗,下启卫刚讲述侦察敌情的情节,过渡自然。
    3. (3) 文中描写窑洞里战士们议论战斗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 (4) 作为解放军优秀指挥员,周大勇在小说节选部分表现了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展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日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日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动,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谡:“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盂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诚盂尝君曰:“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贵黄金千斤、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诚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B .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日/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日/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C .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日/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D .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日/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公有亲乎”的“亲”指“父母",与《出师表》中“亲贤臣”的“亲”意思不同。 B . “过其友日”的“过"理解为“拜访”,与《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的“过”意思不同。 C . “谁习计会"的“习”理解为“熟悉",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相同。 D . 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后成为将军的泛称,有时也作为一种荣誉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谩出身卑微,无以为生。他托人请求做了孟尝君的门客,被人鄙视、嘲笑和厌恶。 B . 冯谖同情百姓,矫命市义。他擅自把薛地百姓的债券烧掉,使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 C . 冯谖韬光养晦,脱颖而出。他平日里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能为孟尝君排忧解难。 D . 冯谖审时度势,凿就三窟。他巧妙把握国际关系,纵横捭阖,使得孟尝君高枕无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贵毕收,以何市而反?"

      ②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

    5. (5)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互关系,请举一例分析。
  • 4. (2022高一上·玉林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出居庸关

    朱彝尊

    居庸关上子规啼,

    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

    榆林只隔数峰西。

    [注]①朱彝尊:清初浙江嘉兴人,一生热衷于探访名胜古迹。②子规:即杜鹃鸟,叫声凄凉。③榆林:著名古塞,距居庸关七百多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要出居庸关远游塞北,他伫立雄关之上,听到子规凄凉的啼鸣,不由得触动内心深处的一缕愁绪。 B . 次句写诗人在山泉边给马饮水时所见夕阳西下的情景,“低"字透露出视野受阻无法纵目远望的遗憾。 C . 第三句写塞外的雨雪之景,在重峦叠嶂之外,雨雪横扫天际,气势磅确,展现出塞外寥廓壮美的景象。 D .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放眼关外,从苍茫落8到千嶂雨雪,远及榆林古塞,虽句句写景,却是景中含情。
    2. (2) 这首诗前后感情有较大的变化,试分析第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5. (2022高一上·玉林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用“”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 (2)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3.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Ⅰ(20分)
  • 6. (2022高一上·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924年的一个春日,田汉在上海哈同路厚民北里40号的家中迎接了一位     , 此人自称周信芳,艺名麒麟童。面对这位名伶的不期而访,惊喜之际,田汉不由问道:“您是怎么知道我的?”周信芳从西装怀里抽出一本《南国》杂志,“是它介绍来的”。

    此时的周信芳,已闻名上海的名伶,还当了多年的“丹桂第一台”后台经理。按说,是顺风顺水了。但周信芳内心的郁闷也在堆积着,他对暮气沉沉的梨园甚是忧虑。而对京戏的出路,心里纵有千般想法,却捋不出头绪,说不清道理。一份让周信芳偶然间嗅到了一股“清新芳烈”的气息、荡涤着他内心的沉郁的《南国》杂志里诸多的言论正是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于是,周信芳     , 主动拜访田汉。

    近现代以来,中国剧坛素来是“旧戏”“新剧”     ,互不往来。“旧戏”无疑是个超稳定的庞大系统,有其自身的规矩,更是艺人们的营生。养家糊口是为首要,演戏与社会人生有何关联?极少有人关心。而周信芳恰恰就属于那“极少”的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对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人认为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也有人认为只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明理由。
  • 7. (2022高一上·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我们唯有激发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风雨无阻向前进,才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

        。不怕苦,能吃苦,才能假造出坚韧的意志。干事创业,没有安逸享乐的温室,

    只有艰苦奋斗的战场。回望来时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观察身边的先进模范,每个人都是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的典型。实践反复证明,辛苦的汗水浇灌事业的花果,坚韧是成功的密码。不怕苦、能吃苦,凝聚奋进之力,就无惧山高路险、风急浪高。

    苦总是与“进”相伴。有人说:“困难越大,荣耀也越大。”新长征路上,每一项事业的开拓,都离不开攻坚克难的勇毅,都要葆有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这样的奋斗,是“朝耕及露下,幕耕连月出”的奉献,须有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是“敢教荒原成沃野”的开创,须有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是“    ”的砥砺,须有艰苦奋斗老 黄牛精神。这样的奋斗 , 展现于一分钟实现全国6000万元价值货物进出口的速度中,彰显在“蛟龙”下海、“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的创新中,体现在一年值乘69552公里的电力机车司机江彤、连续第四年实现年进尺10万米的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员等无数人的坚守中。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

    1. (1) 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样”,语法功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当地人都这样,你现在应该知道了吧。 B . 这样也好,免得我们大伙儿都往你那儿跑。 C . 他家有你这样的穷亲戚也不多,没你也不少。 D . 人家小明不喜欢这样,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将目光聚集于那些时代楷模时,敬意会油然而生。张桂梅用40余年的青春,扎根边疆教育,无私奉献,为许多女孩带去改变生活的希望;袁隆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在水稻研究领域,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陈红军等戍边英雄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英雄人物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生命华章,其实还有许多平凡的人物也有自己亮丽的青春。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