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6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治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以国内、区域、全球一体的治理观超越国内-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这种治理观继承传统中国“内圣外王”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基于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吸取人类治理经验而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上,中国就以天下一体的眼光看待个人、家国与世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费孝通先生曾讲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如涟漪般由中心向外辐射。这种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视角,而是有推己及人的意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世界的改变始于对自己与周边的改变,正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此外,中国传统的王道政治理想也包含道义上的要求,大国应当为周边及天下的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就是一种开放性的世界治理样式,是无外部、无敌对的包容性治理思维。中国传统治理观所倡导的是多中心的区域治理:差序格局不是单一中心的秩序结构,而是网格状的多元共生。全球治理不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涟漪覆盖,而是一个个涟漪圈交叠,共同构建起整体治理的框架,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治理机制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王义桅、张鹏飞《中国治理观的独特意蕴》)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这不仅需要坐而论道的智慧,更需要起而行之的力量。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行合一,行远自迩。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第一步,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中国在“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指引下,与周边国家打造了众多有针对性的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与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与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等。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同样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热土。在更大的地区范围,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等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率先伸出援手,开展了大规模卫生援外行动,累计向疫区及周边13个国家提供了总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援助,派遣了1200 多名医护人员。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发展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截至2021年1月,中国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蒙古国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相对接,跨越高山峡谷,穿越山河湖海,逐渐勾连起世界上最壮美的经济走廊:蒙内铁路的通车让肯尼亚百年梦圆;缅甸偏远的小山村里人们用上了点亮夜空的电灯;马尔代夫有了连接众多岛屿的跨海大桥;哈萨克斯坦实现了出海通道的梦想;老挝的村民们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在国际社会认知中,中国对全球治理最珍贵的贡献正在于价值理念和治理思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百年变局下的人类焦虑和忧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世界前行方向,其重要价值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凸显。

    (摘编自余晓葵、张斐晔《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答案》)

    材料三:

    与此同时,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风险近年来明显上升,使得世界和平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国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取代胁迫,以结伴取代结盟,以共赢取代零和,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践行者,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推动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秉持公道正义,致力于劝和促谈,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援助。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方面,中国携手各国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摘编自卢静《发挥中国对全球治理变革的引领作用》)

    1. (1)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球治理是由多个并列的涟漪圈建构起的整体治理的框架,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治理机制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B . 中国率先向西非伸出援手,开展大规模卫生援外行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第一步。 C . 由于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 D . 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为人类共同幸福考虑,以更和平有利的方式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继承了传统中国“内圣外王”理念的中国治理观是与国内一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完全不同的概念。 B . 中巴命运共同体和中老命运共同体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治理观所倡导的多中心的区域治理模式。 C . “亲、诚、惠、容”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 D . 正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了百年变局下的人类焦虑和忧患,所以其重要价值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凸显。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 2020年,中国开始实施长达10年的长江“禁渔令”。 B . 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举行。 C . 美国表示将继续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 D . 为应对北溪泄露造成的甲烷云,各国将协力合作,最大限度保护气候生态环境。
    4. (4) 请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5) 请根据材料简析中国该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 , 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 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 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收起红巾拔出剑 , 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选文之前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 . “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 . “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出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 . “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这杂种”“你们这些杂种”,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 .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 . 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 . 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3. (3)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4. (4) 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道》)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七章》)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者,所以事君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第九章》)

    [注]①谦: 通“慊”,满足。②厌然:掩盖、躲闪的样子。③偾:败,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B .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C .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D .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考钦定书。 B .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的“小学”相对,讲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C .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现多用来指报国之心。在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儿一样”。 D . “孝弟”即“孝悌”,“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尊重兄长,儒家认为它是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之道》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 B . 《大学之道》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 C . 《大学·第七章》中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门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因此君子“必慎其独”。 D . 《大学·第九章》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 (5) 请结合语段三内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家”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至》首联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愜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 B . 《客至》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C . 《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 D . 《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2. (2) 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 (2) 《<老子>四章》中“。 ”指一个对自己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价值万古长存。
    3. (3)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两句则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     。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     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传统中华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发扬了太家“古为今用”的精神。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汉服“出圈”,实为传统文化回归。汉服从一个     的模糊概念, 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下国人重建文化自尊的初衷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文化才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方兴未艾    完美无缺    鲜为人知    挫而弥坚 B . 东山再起    美轮美奂    屡见不鲜    挫而弥坚 C . 方兴未艾    美轮美奂    鲜为人知    历久弥新 D . 东山再起    完美无缺    屡见不鲜    历久弥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B . 汉服的兴起也推动了年轻人热爱的传统文化,激励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C . 汉服兴起也激发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激励了“古为今用”精神的发扬 D . 年轻人带动了对传统文化中汉服兴起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塑造众多的人物来展现从1805-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再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气势磅礴,场面广阔。     :一类贵族接近宫廷,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醉生梦死,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领地贵族,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中人物还可以按真实与虚构分为两类,库图佐夫、沙皇、拿破仑等等众多历史人物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人物”。但是,托尔斯泰反对历史书上对他们的记录和描写,     。他写《战争与和平》最大的动机就是要还历史本来的面目,这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观,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历史发展“金字塔”理论,即越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越渺小,推动历史车轮的不是那些金字塔上层的达官贵人,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形成对照。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中体现的历史观,不超过40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日: “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论语·八佾》

    材料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材料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退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