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温度 | 0℃ | 30℃ | 40℃ | 50℃ | 60℃ | |
氧气增加量cm· g-1 | H2O2溶液 | 0.03 | 0.05 | 0.34 | 1.15 | 1.67 |
H2O2溶液+红薯片 | 1.61 | 1.69 | 3.15 | 4.92 | 2.87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等位基因种类 | 分孽角(°) | 在MIC中所占百分比 | 在NMC中所占百分比 |
A1 | 39.8 | 70 | 15 |
A2 | 51.1 | 4 | 19 |
A3 | 61.5 | 2 | 26 |
A4 | 58.5 | 0 | 2 |
A5 | 56.3 | 0 | 1 |
注:分蘖角较小的植株更挺拔,与水稻更相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序号 | 观点 | 理由 |
① | 与传统作物的味道、色彩不同的不一定是转基因作物 |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也能培育出来 |
② | 应避免摄入转基因食品 | 没有或很少有害虫吃转基因作物,说明它们抗虫,同时也威胁人体健康 |
③ | 只吃应季水果 | 反季水果都来自转基因作物 |
④ | 用转基因作物替代现有全部农作物 | 转基因农作物性状优良,没有任何风险 |
①结果显示,。
②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存在于上,可溶解于中。研究者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后,在相同位置测量了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与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
③研究者通过电镜观察V12后间作玉米叶片,与单作相比,发现气孔密度、叶绿体数量。
据图可知,A蛋白功能缺失不仅了花粉管的伸长,还导致花粉管宽度。推测A蛋白的作用是通过促进花粉管内囊泡运输实现的。分别利用A基因、A突变基因(编码产物仅磷脂翻转活性位点丧失)转化拟南芥,若,说明A蛋白通过其磷脂翻转活性调控花粉管生长。
马先蒿属植物长花冠管的适应意义
马先蒿属植物花部形态具有极大的多样性,最明显的是花冠管的长度从不到1cm变化到超过了12cm,拥有长花冠管的品种同时也具有较长的花柱。一直以来,长花冠管的进化被认为是由与之匹配的长吻传粉者驱动选择进化的结果,出现这种协同进化关系的前提是这些花要在花冠管底部有花蜜提供给传粉者,而马先蒿的长花冠管中虽然有退化的蜜腺,却没有花蜜,且无论是长管还是短管的马先蒿都由熊蜂(短吻)传粉。
有亲缘关系的亲本进行交配,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几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这被称为近交衰退现象。在动物传粉的植物中还存在生殖干扰现象:通常会有远多于胚珠数目的花粉落到柱头上,其中包括同种的花粉和其他物种的花粉,当柱头上花粉量达到一定值时,花粉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胚珠,其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来自异种的花粉可通过堵塞柱头阻止同种花粉的受精成功。马先蒿属的很多物种同域分布且共享熊蜂这一传粉者,因此生殖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有人推测,马先蒿的长花柱可为竞争的花粉提供更长的跑道,有利于筛选到高质量的花粉。研究者移栽马先蒿长管品种A,通过改变生长条件,培育出短管的植株,进行人工授粉实验,结果如下表。
人工授粉类型 |
结籽率 |
|
短管组 |
野生型 |
|
自交授粉(花粉来自同株异花) |
0.29 |
0.25 |
异交授粉(花粉来自距离受体植株至少100米远的同种异株异花) |
0.32 |
0.32 |
混合干扰授粉(花粉来自距离受体植株至少100米远的同种异株异花和长管品种B的花粉的混合) |
0.06 |
0.16 |
与短管类型相比,马先蒿长管品种的花结构、柱头表面积及花粉体积均增大,但胚珠数减少。植物的花部形态及内在的性配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花冠管特征的研究,应将其与花部其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从生殖策略的角度来讲,如果长管马先蒿对雌雄功能的配置可以加强后代的质量,那么这样的性特征就会被选择。
①依据CCAAT box序列,研究者制备NF-Y结合位点野生型及突变型探针,分别与猪肝细胞核蛋白提取物混合,结果如图2。结果证明CCAAT box是NF-Y的结合位点。请解释第4、5组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②抑制猪肝细胞中NF-Y或Sp1的表达,发现CYP3A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说明NF-Y和Sp1均能够猪CYP3A基因的表达。CCAAT box和GC box在DNA上的位置很近,研究者改变二者的距离,并检测CYP3A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发现延长或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都会,这一结果支持了NF-Y和Sp1通过互作共同发挥调控功能的推测。
根据以上信息能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