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①: 2Fe3+(aq)+2I-(aq)=I2(aq)+2Fe2+ (aq)
步骤②:
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①NH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②BaSO4投入水中,导电性较弱,故它是弱电解质
③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④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⑤硫磺(S)不能导电,所以硫磺是非电解质
⑥CaCO3投入水中几乎不能导电,但CaCO3是强电解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加水 ②加固体 ③滴入几滴浓盐酸 ④加固体 ⑤加溶液 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⑦适当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组别 | 温度 | 时间/min | 0 | 10 | 20 | 40 | 50 |
n/mol | |||||||
① | T1 | n(CH4) | 0.50 | 0.35 | 0.25 | 0.10 | 0.10 |
② | T2 | n(CH4) | 0.50 | 0.30 | 0.18 | 0.1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过硫酸钾(K2S2O8)氧化法:K2S2O8溶液将CN−(N为-3价)氧化成毒性弱的CNO−(N为-3价)。
Ⅰ.碱性溶液中在一定条件下氧化CN−生成CNO−和的离子方程式是。
Ⅱ.不同浓度的K2S2O8溶液对CN−的去除率如图1。工业上选用浓度为1 mmol·L−1
K2S2O8溶液,不用0.75 mmol·L−1和2 mmol·L−1的原因是。
Ⅲ.研究CN−的氧化去除机理。(文献中为碱性条件下的结论)
文献:a.没有Cu+ , 对CN−没有去除效果。
b.和Cu+反应生成硫酸根自由基( )和CuO。
c.可能转变为羟基自由基(·OH)。
d.、·OH均可将CN−氧化为CNO−。叔丁醇只可以使·OH失
去活性,乙醇可以使、·OH均失去活性。
实验:相同条件下,向含的碱性废水中加入叔丁醇,CN−的去除率没有影响;加入乙醇,CN−的去除率降低50%。两种不同的CN−的氧化去除机理如图2,结合文献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ⅰ.补全“机理一”。
ⅱ.从“机理二”可看出CuO参与了去除CN− , 列举其证据:。
②电解法:碱性环境中,在阳极发生两步反应,CN−放电生成CNO− , CNO−再放电生成CO2和N2 , 第二步的阳极反应式是。
①的转化率。
②反应I的平衡常数K为。
III.(主反应)
IV.(副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当反应一定时间,测得副产品的含量特别高,分析原因。
②为提高反应Ⅲ生成的选择性(转化的中生成二甲醚的百分比),下列措施中合适的是。
A.适当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使用合适催化剂 D.未达平衡时及时分离产品
则A、B结构是、。
肼(N2H4)与氧化剂N2O4(l)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
①N2(g)+2O2(g)=N2O4(l) ΔH1=-195 kJ·mol-1
②N2H4(l)+O2(g)=N2(g)+2H2O(g) ΔH2=-534 kJ·mol-1
试计算1 mol肼(l)与N2O4(l)完全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时放出的热量为,写出肼(l)和N2O4(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N≡N为942、O=O为500、N—N为154,则断裂1 mol N—H键所需的能量是 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