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4高三上·联合期中) 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由此可见(    )
    A . 郡县制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 B . 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C . 实施郡县制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D . 秦的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 2.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下列项中与之不符合的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实行盐铁官营 C .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 设置西域都护府
  • 3.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司马迁著的《史记》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史实有(   )
    A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 . 武王伐纣 C . 陈胜吴广起义 D . 北京人使用火
  • 4.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选官制度是(   )
    A . 察举制 B . 世官制 C . 科举制 D . 九品中正制
  • 5.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难于移徙”的情绪,北魏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于是出现了一批每年都如候鸟般南来北往的“雁臣”。材料中的“南”与“北”分别指(   )
    A . 建康、长安 B . 洛阳、平城 C . 长安、平城 D . 洛阳、建康
  • 6.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唐朝(   )
    A . 天朝上国的观念 B . 人口流动的频繁 C . 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保卫边疆的需要
  • 7.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史载,京杭大运河的修建“鸿恩大德,前古未化”,它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连接成为一体。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加强了北部边防 B .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C . 巩固了隋朝统治 D .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8.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柳宗元专门著文褒扬郡县制,他的文章《封建论》实是论郡县,他认为“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他写这篇文章的现实原因是(   )
    A . 指责分封制易导致叛乱 B . 揭露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C . 基于汉朝发生七国之乱 D . 认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
  • 9.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之情。这得益于(   )
    A . 世卿世禄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 制
  • 10.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唐六典》对唐代某机构的主要运作程序作了如下记载,“给事中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应为(    )
    A . 门下省 B . 中书省 C . 尚书省 D . 内阁
  • 11.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意在说明(   )
    A . 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 . 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 C . 两税法简化了收税名目 D . 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 12.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A . 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 B .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C .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D . 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 13.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

    ①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③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④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4.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 . 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B . 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C . 加速北宋走向衰亡 D . 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
  • 15.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正式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下列与金朝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大定之治”    ②南北面官制    ③猛安谋克    ④“靖康之变”    ⑤“四等人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④⑤
  • 16. (2022高一上·饶河期中)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
    A .   宣政院 B . 澎湖巡检司 C . 行中书省 D . 奴儿干都司
  • 17.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清朝
  • 18.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 . 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 . 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 .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19.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 .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 B .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C .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20.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明史》载:“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这表明(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君主专制加强 C . 宦官取代六部 D . 宦官权力失控
二、非选择题
  • 21.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到了东汉末年,地方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实行的选官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 22. (2022高一上·宁波月考) 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线索表

    状况

    时期

    主要表现

    加强地方管辖

    调整中央机构

    确立

    秦朝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巩固

    完善

    西汉

    颁布推恩令;分设刺史;设西域都护府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由文官出任知州,并增设通判

    实行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强化

    地方设“都布按”三司

    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台湾府

    1. (1) 依据表格提示信息,将下列字母按照表格填入相对应的序号后面。

      A.设行省  B.设政事堂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设三公九卿  E.设军机处  F.设中朝

    2. (2) 综合上述表格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特征或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