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
1861年 |
1871年 |
1881年 |
1891年 |
军事工业 |
1 |
11 |
16 |
30 |
民用企业 |
0 |
1 |
14 |
53 |
材料一: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摘编自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二: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辛亥革命摒弃了以“朝代”代“国家”的陋习,第一次出现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革命派所发出的“建设新中国”的呼声,是20世纪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在亚洲首创共和”的历史功绩自应该彪炳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史册。
——摘编自刘学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近代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演变,特别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展厅·前言》
材料三:
中共一大会址 |
中共二大会址 |
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指出:“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图A 图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