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 乙 | 丙 | 丁 | |
A | Na2CO3 | H2SO4 | Ba(OH)2 | 石蕊 |
B | Na2CO3 | HCl | Ca(OH)2 | CuSO4 |
C | Na2SO4 | HCl | Ba(OH)2 | 石蕊 |
D | HCl | Na2CO3 | Ca(OH)2 | 酚酞 |
溶液 | 甲+乙 | 乙+丙 | 丙+丁 | 甲+丁 |
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 | 无色气体 |
根据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推知甲、乙、丙、丁四种溶液的顺序依次是( )
①从向左右烧杯加入金属开始观察,当左右烧杯加入的金属粉末质量相同且观察到反应不再进行后停止观察,则指针变化情况为;
②m1:m2=,曲线oac表示的是(选填“左边”或“右边”)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③氧气的制取和收集。考查规定由学生抽签确定考题。
请根据流程图回答:操作Ⅰ的名称是;试剂B的化学式:。
【提出问题】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与假设】假设一:滤液中只含氢氧化钠;假设二: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假设三:滤液中含;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滤液放在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
。 |
猜想 二成立 |
【反思与拓展】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比采用锌与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更好,你的理由是。
小明想探究所加水的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气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实验序号 |
加入水的体积 |
加入水的温度 |
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
1 |
200毫升 |
15 ℃ |
a(待记录) |
2 |
200毫升 |
50 ℃ |
b(待记录) |
已知:①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③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H2O+CO2↑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m1、m2;
Ⅱ.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B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
Ⅲ.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再次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3、m4
请回答下列问题
氧化钾 |
氧化钙 |
氧化钠 |
氧化镁 |
氧化铝 |
氧化锌 |
氧化铁 |
氧化铜 |
K2O |
CaO |
Na2O |
MgO |
Al2O3 |
ZnO |
CuO |
①元素化合价 ②活动性顺序 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查阅资料:I、H2S能与NaOH等碱溶液、CuSO4溶液反应。Ⅱ、CO2中混有的HCl气体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
实验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5次 |
稀盐酸用量/克 |
5 |
5 |
5 |
5 |
剩余固体质量/克 |
3 |
2 |
1 |
1 |
实验组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稀盐酸质量/g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混合物质量/g |
12.0 |
24.0 |
36.0 |
48.0 |
所得溶液质量/g |
207.6 |
215.2 |
220.0 |
a |
剩余固体质量/g |
0 |
0 |
m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