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太子湾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3-07-02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民众(    )
    A . 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 B . 出现与政府结盟倾向 C . 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D . 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
  • 3. 恩格斯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这次战争”签订了(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4. 反映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道路的迫切愿望的文献是(    )
    A . 《海国图志》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资政新篇》 D . 《天演论》
  • 5.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 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B . 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 . 组织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 6. 一位曾到重庆游历的外国传教士在日记写道:“这里已经和上海、广州一样成为了我们的天堂,我们的商船不再受盘查……。”传教士的记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时 B . 英国割占九龙地方一区时    C . 宝岛台湾被日本割占后 D . 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后
  • 7. 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系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平均)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缩长差(CM)

    肺活量

    ((ML))

    握力

    (KG)

    日本兵

    21岁5个月

    164.8

    61.3

    85.1

    7.03

    3631.0

    41.0

    清兵

    28岁10个月

    166.6

    54.8

    89.7

    6.70

    3029.0

    31.0

    A . 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 . 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 .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 .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 8.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 . 废除科举制度 B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 倡导文学革命
  • 9.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
    A . 开创了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先河 B . 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共和制度的新阶段 C .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 . 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 1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大概有164万余件,分散在全世界200余家博物馆。从下图《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演变过程。③处文物流失高潮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
    A . 中国再次被迫割让了大片领土 B .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C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1. 《中华民国史》写道:“他(孙中山)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这个“大团体”是(    )   
    A . 强学会 B . 兴中会 C . 同盟会 D . 国民党
  • 12. 1911年10月12日,刚抵达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条与中国有关的最新消息,他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指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    )
    A . 同盟会成立 B . 武昌起义爆发 C . 清帝宣告退位 D . 中华民国成立
  • 13.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 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D .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 14.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

    A . 同盟会成立 B . 武昌起义成功  C . 中华民国成立 D . 新文化运动开始
  • 15.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16. 《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
    A . 进行社会改良 B . 推翻君主专制 C . 开展民众启蒙 D . 发起国民革命
  • 17.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      ④促进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建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8.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初见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5月,就是这样一群北平学生解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 .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 . 资产阶级改革时代
  • 19. 1923年京张铁路大罢工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大的同盟,没有革命武装力量,凭着赤手空拳,要推翻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反动势力是办不到的,这直接推动了(    )
    A . 国民革命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 20. 如下图所示为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

    A .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 B .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C . 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 D .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21. 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由此判断该题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广州起义
  • 22.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

    ①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及领导权的重要性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3. (2017·吉安模拟) 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    )

    A .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 .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C .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 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2题,共24分)
  • 24. 中国共产党人永不畏难的自强精神、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走向胜利的法宝。

    材料一:创立——步步惊心

                        的召开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险,中途一度紧急“转场”。1921年7月24日至7月29日,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会议中止,众人迅速撤离。10多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派出的2辆警车在望志路口停下,车上冲出10多人包围了望志路106号。几名法籍警官带人进入室内,一番搜查后未发现政治活动的证据,才悻然离去。              最后一天的会议,不得不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                    为何紧急“转场”?》

    材料二:劫难——白色恐怖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彻底暴露了反动本质,实行白色恐怖。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鲁迅哀叹道:“1928年,民国没有了,我们只是民国遗民。”……大革命失败后,全党寻找中国革命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

    ——摘编自  黄珊《1928:屠刀不泯革命志——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的坚持与探索》

    材料三:长征——艰难前行 

    红军长征油画

    图1  四渡赤水

    图2  翻越雪山

    1. (1) 材料一中三处“_______”都应填的是什么会议?有什么意义?
    2. (2) 材料二中“蒋介石叛变革命”指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二中“全党寻找中国革命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指的是什么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
    3. (3) 观察材料三两幅油画,指出红军在长征中克服的艰难险阻。其中图1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并分析“长征精神”的内涵。
    4. (4) 综上材料,你的感悟是什么?
  • 25.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李大钊

    (1889-1927)

    李大钊自幼父母早逝,备尝生活艰辛,祖父的言传身教为他奠定了良好的治学和思想基础。他少年立志,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李大钊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1895年入私塾学习,到1916年日本留学归国,辗转求学20年,始终把自己的求学和挽救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1. (1) 材料中,詹天佑能出国学习是因为什么事件?此事件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材料中李大钊“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指的是什么?
    2. (2)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