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1-28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密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怒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拍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联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谐多围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咸并行不恃、相得监够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猜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滚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圆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技术因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崇拜心理,并被许多人当作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 . 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多帮助。 C . 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D . 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各体系的频繁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 . 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 . 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 .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必须研究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
    3. (3) 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为了说明科学无助于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 B .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为了说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 . 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为了引出后文人文与科学距离变近的观点。 D . 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4. (4) 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侧重点却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科学崇拜”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为什么说这种态度是十分错误而且有害的?请结合材料合理分析。
  • 2.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训练课

    王祥夫

    下了一场雪,到处湿漉漉的。

    老大卫认为事不宜迟,不能再等了,鲍宇的爷爷一去世,老大卫就认为这件事已经落在了自己的身上。老大卫那天在电话里对女儿也就是鲍宇的妈妈说他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外孙变成一个只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老大卫认为自己必须要把外孙鲍宇教成一个可以在荒野里活下去的人,“以后的世界还说不定是什么样呢,他必须马上学会生火做饭,必须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敢一下子脱光衣服跳到雪地里去的小伙子,不能再等了,在他去意大利之前。”

    他急匆匆赶来了,在鲍宇去意大利之前他要把鲍宇接到老地方去教他一些事情。老大卫喜欢把那个地方叫做“老地方”,其实那只不过是一处红砖砌的老房子。那老房子,还是老大卫父亲留下的,老房子特别好玩的地方是有个地下室,那个年代,人们特别喜欢在自己家里挖地下室,好像不挖就吃了亏似的,地下室的好处就在于到了冬天可以把用来过冬的东西储存在里边,圆白菜啊,土豆啊,胡萝卜啊。

    老大卫的名字叫黄大卫,但人们一直都在叫他老大卫。

    老大卫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因为那天晚上,也就是不久之前,老大卫和朋友喝了酒,结果晚上就犯了病。是心绞痛,后半夜两点的时候他被疼醒了。

    鲍宇十七了,鲍宇长得跟他父亲一点都不像,也不像他的母亲。

    天真是要下雪了,老大卫和鲍宇到了老地方。

    老大卫把车开进了院子里。鲍宇此刻已经进了屋,屋里还很干净,就像是刚刚有人住过一样。屋子里很冷,但实际上真正的冬天还没有来。

    鲍宇说:“怎么没有暖气?冷死了。”

    老大卫说:“有炉子,炉子可比暖气好多了,你要学会生炉子。”

    “床单不脏,枕巾也不脏,真好。”鲍宇说。

    “上个星期我来过。”老大卫说,“来给后边窗子安玻璃。”

    老大卫从门后拎出把斧子,“你明天就用这把斧子劈柴。”老大卫放下斧子,又坐下来。他想给鲍宇讲讲钓鱼的事,十多岁开始,老大卫就在旁边的湖里钓鱼,那时候鱼很多。鲍宇已经知道了这个地方以前是农科所,也已经知道了老大卫的父亲,自己的外曾祖父是农科所的技术员,但鲍宇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的兴趣在手机上。一进屋他就又开始看手机。

    “明天早上起来你先劈柴生炉子。”老大卫说这是鲍宇的第一课。

    “可真够冷的。”鲍宇说,“我会劈的。”

    “晚上可能要下雪了,下过雪天气才会冷。”老大卫说。

    鲍宇的头发立着,嘴唇有点发紫。

    “够冷的。”鲍宇又说,打了个哆嗦。

    “晚上你和我躺一起就不冷了。”老大卫说。

    “不。”鲍宇说。

    “为什么?小时候我老搂着你睡。”老大卫说。

    “我大了。”鲍宇说。

    “那就两个被子你睡你的我睡我的。”老大卫说。

    老大卫出去了,他想出去看一下:

    “下雪了,好大的雪。”老大卫在外边大声说。

    从外边进来,跺跺脚,老大卫又拍拍自己身上的雪,他觉得自己还想跟鲍宇说些什么。

    老大卫对鲍宇说:“你不要再看手机好不好。”

    “好家伙,看这双鞋。”鲍宇看着他的手机。

    “你怎么总是看鞋?”老大卫说外边雪下大了,明天也许会打不开门了,到时候要从窗子里跳出去,“脱光,跳出去。”

    “脱光跳出去?”鲍宇抬起脸,“太夸张了吧?跳到哪里去?”

    “跳到雪里去。”老大卫说,“我们小时候都这样,一下雪就这样,我父亲会让我们把衣服脱掉,会像赶鸭子一样把我们从屋里赶出去。你明天也要这样,洗个雪澡,一冬天就不会感冒了, 你必须来这么几回你才会变成一个男子汉,你必须脱光衣服让自己直接跳到雪里去。”

    “我会的。”鲍宇说,“不过也许我受不了。”

    “我其实早就该教你这些了,现在也许都有点儿晚了。”老大卫说。

    “我该铺被子了。”鲍宇说咱们钻进被子里说话。

    “什么说话,你就看你的手机吧。”老大卫说。

    鲍宇三下两下把被子铺好了,一张被子是被头朝墙被脚朝外,一张被子横着铺在另一张被子的脚下。“这样可以了吧?”鲍宇说,“我横着睡在你脚下你的脚就不冷了,脚不冷你身上就都不冷了,你老了。”

    两个人都静了下来,外边是雪的声音,下雪是有声音的,“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是这个声音,只要静下来,这声音就像是从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传来,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这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

    鲍宇的父亲和母亲还有鲍宇哥哥赶来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雪下的实在是太大了,高速公路都封了,没办法鲍宇的父亲只好从另外一条路往这赶。他们从来都没这么急,就像这场雪,多少年了,从来都没下过这么大的雪。鲍宇把电话打过来,电话里,鲍宇像是被吓坏了。鲍宇早早就起来了,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把柴给劈了,然后生炉子,生炉子用学吗?鲍宇一边生炉子一边还在心里说。但还真让鲍宇碰上了,那个炉子就是点不着。

    鲍宇没了办法,他又轻手轻脚回到卧室,他不想惊动老大卫。鲍宇继续看他的鞋子,继续玩儿他的手机。看着看着,鲍宇又困了,又快睡着了。但是,是什么,好像是什么猛地推了一把鲍宇,一下子又把鲍宇推醒了。鲍宇毕竟不小了,他觉出不对头了,他一下子坐了起来,但一切都晚了。老大卫在床上静静地躺着,他那样子真像是睡着了,但要是仔细看能看到老大卫的下嘴唇有那么一点往下耷拉,就一点点……

    院子里终于有了动静,鲍宇的父母亲和鲍宇的哥哥出现了;还有别的什么人。

    鲍宇本来已经穿好了衣服,此刻他却突然跳起来开始脱衣服,上衣,脱了。裤子,脱了。内衣,脱了。身上只剩下一条小裤衩了。鲍宇光着脚,朝屋外跑去。屋外是纷纷的雪,这时天上、地上都是雪,是没膝的雪。

    鲍宇喊着:“老大卫,老大卫……”

    鲍宇朝屋外跑去,鲍宇跳到了雪里,整个人跳到了雪里,鲍宇又跑回来,浑身沾满了雪。

    鲍宇再次喊着:“老大卫,老大卫……”

    鲍宇的脸上都是泪,再次朝屋外冲出去。

    天上是纷纷的雪,纷纷的雪,纷纷的雪……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多次写老大卫“不能再等了”的心理活动,既表现老大卫对外孙的爱护之情,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 . 鲍宇到了“老地方”后,首先关注的是暖气、床单、枕巾等生活设施,这说明鲍宇是一个比较重视物质条件的孩子。 C . 小说插入对老大卫小时候生活情景的描写,既为小说增添真切的故事背景,也隐含作者对乡村传统文化没落的焦虑。 D . 本文语言颇具特色,与叙事时的简洁不同,小说描写时有意饶舌,通过相同语句的反复使用来表达情绪、抒发情感。
    2. (2) 关于文中鲍宇劈柴生炉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鲍宇“早早就起来”,“轻手轻脚”地劈柴,表现了鲍宇听话懂事的一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B . 小说写鲍宇不会生炉子,展现了年轻一代生活能力低下的现实,说明老大卫的“训练课”很必要。 C . 小说没写鲍宇劈柴生炉子时老大卫的反应,这一处理暗示老大卫可能在这之前就已经离开人世了 D . 文中先写鲍宇打电话报信,再写他劈柴生炉子的过程,这种叙述手法更能突显鲍宇对姥爷的感情。
    3. (3) 小说中老大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他对鲍宇的“训练课”简要分析。
    4. (4) “雪”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 3.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范待制书(节选)

    李    觏

    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 , 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

    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 , 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

    【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B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C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D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书,周制,三年大比一次,乡老和乡大夫等遴选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 B . 乌鸟之情,原指小乌鸦长成后能够反哺其母,后常以此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C . 伏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 D . 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觏刻苦自励,胸怀大志。他从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有安国济民之志,但却乡举不中,屡屡受挫,难以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B . 李觏渴望被荐,难以遂愿。他早知道范仲淹举荐人才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受贬谪,李觏借荐举寻找仕进之路无果而终。 C . 李觏家境贫寒,力图改变。父亲早亡,母亲年老体衰,生活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迫使李觏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来奉养老母亲。 D . 李觏毛遂自荐,愿效其力。他深深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故不畏路途遥远、风雨寒苦,前往自荐,愿为其担事分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

      ②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

    5. (5) 文末作者认为现在要招徕人才的原因是什么?
  • 4.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村人牧山田

    钱起

    六府且未盈,三农争务作。

    贫民乏井税,疥土皆垦凿。

    禾黍入云寒,茫茫半山郭。

    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铚获

    中田聚黎氓,反景空村落。

    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

    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蓝田尉任上。②六府:指国家的府库。③铚获:收割。④卫鹤:指卫懿公之鹤。《左传•闵二》载:狄人入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⑤周任言:周任,古之良史;孔子在《论语》中曾引用其“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之语。谢生诺:指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诺言,意为“无功居位,不如去职归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府且未盈”“贫民乏井税”等社会背景的交代,为结尾的抒情作了铺垫。 B . “禾黍入云寒”一语双关,既写出天气寒冷,也暗含诗人对农民贫寒的同情。 C . “反景空村落”与王维的“返景入深林”相似,都意在借日光写环境的幽静。 D . 本诗紧扣“观”字着笔,先写“观”之所见,再写“观”后所感,脉络清楚。
    2. (2) 本诗结尾四句与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5.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2. (2) 杜甫《蜀相》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 (3) 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 , 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正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乘风破浪 , 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成功后的失落,奋斗后的失败,我们只会更沉着。若要中国人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1. (1) 文段中四个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两败俱伤 B . 心平气和 C . 无可奈何 D . 乘风破浪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一项是(    )
      A . 诚恳坦然地承认成功后的失落,奋斗后的失败,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便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B .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便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C .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若要中国人变得大气,便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D . 诚恳坦然地承认成功后的失落,奋斗后的失败,我们只会更沉着。若要中国人变得大气,便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3. (3) 仿照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再写两组与之结构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 7.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4月16日上午,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徐徐展开。随着返回舱的着陆,太空“出差”的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广袤的东风着陆场,降落伞就是最明显的指引。只要捕捉到它的身影,地面搜救人员就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实现气动减速的装置。距离地面 10公里高度时,飞船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降到大约200米/秒,多级开伞程序启动。______,返回舱减速至7~8米/秒。

    为避免着陆缓冲段返回舱与地面“硬碰硬”,在距地面高度约1米时,返回舱精确控制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通过反推“刹车”的方式,将速度降至约2米/秒,实现精准软着陆。落地并非万事大吉,主伞可能会被风吹起,______,顺风情况下可滚动七八千米。为此,在落地瞬间,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______,确保返回舱不会被拖走。

    1. (1) 下列句子中的“硬碰硬”和文中加点的“硬碰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两支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较量。 B . 这件事其实可以好好商量,你又何必硬碰硬呢? C . 抗疫是场硬碰硬的斗争,决不能容忍形式主义! D . 军方在研究坦克如何扛住穿甲弹硬碰硬的打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五、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失语,指人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某种原因而受损或丧失。近年来个人、群体、乃至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失语现象频频出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