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①取5毫升试剂于A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②另取5毫升试剂于B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图中小球分别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 ”表示的微粒是。
碱式碳酸铜和碱式氯化铜分别属于无害锈和有害锈,解释原因:。
①装置丁的作用是。
②实验前、后均需对装置甲、乙、丙进行称重;当装置甲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对装置甲、乙、丙进行再次称重前,需打开活塞再次通入足量的N2 , 其目的是。
③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为Cu2(OH)2CO3 , 则装置乙将增重克。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
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U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
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
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①【初步结论】通过分析确定:烧杯D上层清夜中肯定不含H+ , 肯定含有Na+、Cl-。
判断肯定不含H+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 |
无沉淀,溶液呈红色 |
肯定没有Ca2+ |
Ⅱ |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溶液,静置 |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肯定有OH-、 |
②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一种可能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
③实验Ⅱ中应加入过量的溶液。
【实验结论】烧杯D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试剂 |
NaOH溶液 |
MgCl2溶液 |
Na2CO3溶液 |
Ba(NO3)2溶液 |
加入稀硫酸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气泡 |
白色沉淀生成 |
以上实验中,③④出现了明显的现象,可以判断试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设计方案】小蓉根据资料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
老师评价小蓉的实验方案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BaCl2 改成 。
①柠檬烯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②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物质 | MgO | Mg(OH)2 | MgCO3 | “镁粉” |
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克 | 121.8 | m | 58.0 | 61.9 |
|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食用碱的质量 |
10g |
10g |
10g |
10g |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
20g |
40g |
60g |
80g |
生成沉淀的质量 |
3g |
m |
8g |
8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