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道题,共48分)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 . 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 .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2.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 . 文化取向的迥异 B .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 学术观点的分歧 D . 生活态度的差异
  • 3. (2023高二上·期中) 《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
    A . 复古主义的特色 B . 严刑峻法的特色 C . 程序简化的特色 D . 以儒入法的特色
  • 4.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 .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 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 5.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汉代,太学隶属九卿之太常(国盛常存)管辖。东汉规定太常卿选任在职官员为太学博士(教师),每选均需测试,最后皇帝审定。为验证博士学识和论辩机智,皇帝经常“会诸博士论难于前”,以问难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皇帝裁决。这些做法(    )
    A . 有助于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 B . 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 C . 反映了思想界斗争形势严峻 D . 目的是弘扬墨家的尚贤主张
  • 6. (2024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
    A . 佛教渐趋本土化 B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 .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 7.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春秋战国华夏精英阶层强调“夷夏有別”“尊王攘夷”。西汉贾谊为代表的士人则认为:“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由此可见西汉的夷夏观念(    )
    A . 是对先秦观念的否定 B . 蕴含天下一家的思想 C . 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D . 促使中央集权的加强
  • 8.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唐《内人双陆图》(已失传的双陆棋,传说始于天竺,是掷骰行棋的游艺),盛装贵妇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此画设色浓丽,线描细劲流畅,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都表露无遗。这幅作品体现了(    )

    A . 贵妇们崇尚奢靡的生活风气 B . 人物画重神轻型的造型理论 C . 审美观秉承前代胡风壮硕美 D . 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
  • 9. (2024高二下·武汉月考)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 .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 .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 .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 .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 10. (2022高一上·天津期中)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
    A . 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 . 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 C . 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 . 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 11.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美学家李泽厚指出,战国秦汉的艺术突出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的艺术突出人的意气和功业,晚唐的艺术突出人的心情和意绪。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历史 B . 社会条件影响艺术风貌 C . 社会动荡激发了创作灵感 D . 浪漫主义更具审美价值
  • 12.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明崇祯年间休宁县叶氏宗族在《重伦理以教家》的《家规》条款中则指出:“父子亲、夫妇顺、长幼序、朋友信,此等人出而事君,必为忠臣,为良臣。总之,伦常原于天性,不事矫饰。本慈孝以为亲,率唱随以为顺,根友恭以为序,祛虚假以为信,合亲、顺、序、信以事君,伦理重而家教立矣。”《家规》条款的这些规定旨在( )
    A . 维护社会秩序 B . 强调尊卑等级 C . 突出宗族互助 D . 确立族长权威
  • 13.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敬梓之所描写者,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说明清朝小说(    )
    A . 可用于研究历史事实 B . 思想解放推崇个性 C . 瓦解了传统社会秩序 D . 真实还原时代风貌
  • 14.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永乐九年刑科署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奉圣旨,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都杀了。这表明当时(    )
    A . 禁戏政策改变了戏剧的文坛地位 B . 世俗文学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C . 戏剧文化的创新发展受到了束缚 D . 统治者个人喜好决定了戏剧发展
  • 15.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体系,宋明理学以释、道的宇宙论和认识论成果为领域和材料,再建孔孟传统,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由此可见理学(    )
    A . 具有理论化、思辨化色彩 B . 使受众群体明显扩大 C . 符合当时治国理政的需要 D . 以恢复孔孟儒学为目标
  • 16.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中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其认为真正末业系耗损浪费社会财富的行业,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的一般工商业同农业一样重要。这一思想(    )
    A . 源于世儒的保守落后 B . 确立了工商皆本政策 C . 表达了经世致用主张 D . 是新经济萌芽的反映
  • 17.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在反思满清何以取代朱明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一名思想家的历史“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    )
    A . 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 B . 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C . 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D . 强化理学,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
  • 18.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进行考订,还征集了许多新内容,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著作。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质疑流传数千年的脏腑学说,将人体内脏解剖研究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25种,极大促进中国解剖学的发展。据此可知,清代医学(    )
    A . 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 . 著作凸显中西医融会贯通 D . 种类繁多且医著普及
  • 19.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说到人生感悟,我们不禁会想到一些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些诗句使用的文学体裁依次是(    )
    A . 汉赋、唐诗、元曲 B . 楚辞、唐诗、宋词 C . 宋词、唐诗、楚辞 D . 唐诗、宋词、元曲
  • 20.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乾隆皇帝组织编订《四库全书》后,将其收藏于全国七处皇家藏书楼。其中“北四阁”只对翰林学子和京官等人群开放阅览,而位于扬州、镇江和杭州的“南三阁”则扩大到社会上的一般士子。这在当时(    )
    A . 有利于南方文化地位的提高 B . 促成了南方市民文化的兴起 C . 缓解了南北士人录取的矛盾 D . 适应了推广活字印刷的需要
  • 21.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有学者研究发现,现代流传的明清时代的活字版丛书有20多种,经、史、子、集的单行本千余种,这与同一时期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相比是无法比拟的。这说明( )
    A . 活字印刷大大推进了文化的繁荣 B . 活字印刷工艺长期没有得到改进 C . 雕版印刷在明清仍是占主导地位 D . 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技术更先进
  • 22.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顾炎武认为,在西周时期,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务,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而取之于百姓的报酬。顾炎武的主张(    )
    A . 意在实现君臣关系地位平等化 B .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 为否定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 旨在论证爵禄制的合理性
  • 23.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 . 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 . 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 . 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 . 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 24.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A . 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 . “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 . “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 . 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25.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 .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26.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初中国文《新学制教科书》,其题材统计如表(其中,白话文课文占选篇的35%)由此可知,当时(    )
      生活类 国家类 世界类 道德类 科技类
    内容 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 爱国情怀、历史文化等 游记、外国文学作品等 新道德 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等
    篇数 110 78 36 24 11
    占比 42.3% 30% 13.84% 9.2% 4.23% 
    A .   新的价值理念正在形成 B . 文化转型已经完全实现 C . 传统伦理道德得到弘扬 D . 上海成为文学革命中心
  • 27.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风格上努力使用“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在修辞上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与之前严复和林纾的翻译方法大相径庭。这一做法(    )
    A .   开创了白话文运动的先河 B . 为国民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C . 有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D .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28.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 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B . 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 C . 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 D . 对旧思想的全盘肯定
  • 29.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总结和评价。两个“决议”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 . 体现了我党适时的进行自我完善 C . 结束了“左”倾在中央的领导 D . 引领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方向
  • 30.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草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这三位伟人的思想(   )
    A . 都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B .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践 C .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 . 都指导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 31.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下表是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在他的著作《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书中统计的1820—1985年部分年份英美进口关税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6
    英国 45-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A . 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B .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 . 美国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 D . 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趋势加强
  • 32.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奈斯比特《大趋势》中指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愈来愈互相依赖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复兴即将来临。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作者旨在说明(    )
    A . 各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 B . 经济全球化促进民族化 C . 民族文化逐渐走向独立 D . 民族文化依赖全球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总分52分。1题25分,2题15分,3题12分)
  • 33.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的不同:就学术内涵而言,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遇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康有为从公羊学的立场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建立一个内容广博的儒学思想体系,以便为变法维新寻找理论支持。在光绪二十七年到光绪二十八年间(1901-1902),康有为完成了五部重要儒家经典(《礼运注》《孟子微》《中庸注》《大学注》和《论语注》)的注释,这些注解的特点是结合三世进化说和西方的宪政民主来诠释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而评判历史上从汉代到宋明的儒家学派。他在这些注解中认为儒学非但不与近代宪政民主制度相矛盾,反而可以成为后者的重要思想资源。

    ——摘编自赵法生《国教之争与康有为复兴儒学运动的失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发展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特点,并简述你对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认识。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注解儒家经典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 34.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材料一: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35. (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科技发明中中国科技发明数量及占比

    时间 世界科技发明总数 其中:中国数量及占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摘编自【英】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根据上表内容任意提炼一个主题,并对主题进行解释。(要求:主题明确,解释要求史实充分、语言合符逻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