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类 | 国家类 | 世界类 | 道德类 | 科技类 | |
内容 | 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 | 爱国情怀、历史文化等 | 游记、外国文学作品等 | 新道德 | 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等 |
篇数 | 110 | 78 | 36 | 24 | 11 |
占比 | 42.3% | 30% | 13.84% | 9.2% | 4.23% |
1820 | 1875 | 1913 | 1926 | 1931 | 1952 | 1965 | 1986 | |
英国 | 45-55 | 0 | 0 | 4 | 17 | 17 | 6 | 1.7 |
美国 | 34-45 | 40-50 | 33 | 20 | 53 | 9 | 6.7 | 3.5 |
材料一: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的不同:就学术内涵而言,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遇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康有为从公羊学的立场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建立一个内容广博的儒学思想体系,以便为变法维新寻找理论支持。在光绪二十七年到光绪二十八年间(1901-1902),康有为完成了五部重要儒家经典(《礼运注》《孟子微》《中庸注》《大学注》和《论语注》)的注释,这些注解的特点是结合三世进化说和西方的宪政民主来诠释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而评判历史上从汉代到宋明的儒家学派。他在这些注解中认为儒学非但不与近代宪政民主制度相矛盾,反而可以成为后者的重要思想资源。
——摘编自赵法生《国教之争与康有为复兴儒学运动的失败》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材料:世界科技发明中中国科技发明数量及占比
时间 | 世界科技发明总数 | 其中:中国数量及占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摘编自【英】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根据上表内容任意提炼一个主题,并对主题进行解释。(要求:主题明确,解释要求史实充分、语言合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