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鸡西市英桥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8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春秋初期,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随后楚、晋等国亦置县。这说明当时(   )
    A . 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 B . 自耕农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C . 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D . 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
  • 2.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这说明该政策(   )
    A . 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 . 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C . 保障了商品质量的稳定 D . 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 3.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东晋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    )
    A . 耕种技术出现变革 B . 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 . 田庄经济效率提高 D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4.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两税法实行以前,唐代赋税征收以“丁身为本”,全国各州府税率基本一致。两税法实行以后,其税额按照各州府“据旧征税数”的原则摊派给当地民户,各州府税率差异较大。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客观上(   )
    A . 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B .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C . 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 D .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5. (2023高二下·张掖月考) 北宋仁宗时期,转运使薛田、张若谷奏请皇帝获准,在四川地区发行“交子”。南宋时,发行了与“交子”性质相近的“会子”。元代,政府发行全国统一使用的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这表明宋元时期(   )
    A . 纸币基本代替了金属货币 B .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C . 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D .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 6.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汉族官员由于仕途渺茫,他们的文学修养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将精力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杂剧和小说在元代的兴起,不仅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何等强大,同时也反映了在蒙古人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没落。”由此可知,元代(    )
    A . 政治环境变化促进了文学发展 B . 杂剧和小说是新创文学形式 C . 传统儒家文化受到统治者打击 D . 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低下
  • 7.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此外,他还总结出“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这印证了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   )
    A . 政府推广经济作物 B . 棉花销售网遍及全国 C . 棉纺织技术水平高 D .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 8. (2022高三上·海淀期中) 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   )
    A . 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 B . 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 C . 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 D . 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
  • 9. 《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
    A . 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B . 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 . 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 D .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 10.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是观之,他们意在(   )
    A . 维护儒学地位 B . 调和中西文化 C . 倡导变法图强 D . 抵制共和革命
  • 11.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据统计,辛亥革命后,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到1915年12月,全国实业团体数量为107个。仅1912年,新成立工厂就达2001家,到1916年,全国工厂总数为16957家,并逐步形成了横跨多领域的产业集团。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壮大起来。这表明(   )
    A . 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扫除 B . 经济现代化之路成功开启 C . 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迅速成长 D .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12.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新文化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 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B . 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宗旨 C . 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D . 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 13. (2022高一上·荆州期末)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在无产阶级未能获得政权以前,依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依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该主张正式确立于(   )
    A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14. (2023·三明模拟)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 .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B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 . 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 15. (2023高二下·巴楚期末)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当时,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这些做法(   )
    A . 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B . 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C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 . 改变了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
  • 16.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确定了“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第二期作战方针,要求各战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和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方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这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   )
    A . 对于抗战形势估计过于乐观 B . 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调整策略 C . 准备积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D . 进一步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
  • 17. (2023·鞍山五模)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这表明“一五”计划( )
    A . 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 B .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 . 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D . 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 18.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 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B . 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 C . 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D .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
  • 19.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据统计,至1988年底,常州市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1%,全市141个乡镇中有出口创汇乡镇89个,出现了一批如永红五金工具厂等连续几年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大户。统计表明(   )
    A . 改革开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 苏南地区最早吸收利用外资 D . 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
  • 20.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 . 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圈 B . 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 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D . 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21.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有学者指出,古埃及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对周边地区和西方文化的孕育保存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影响的过程。巴比伦的法典、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等文明元素均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营养成分,同时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也推动着其他文明的发展。从中可以推断,世界文明(   )
    A . 具有互鉴性和双向流动性 B . 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地区 C . 发展具有独特性和继承性 D . 起源以文字发明为标志
  • 22. (2023高一下·德州月考)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如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均做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以推知(   )
    A . 古罗马建成法治国家 B . 罗马法适用于古代各国 C . 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 D . 罗马法主要解决贸易纠纷
  • 23.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盛行封君封臣制度。这种制度(   )
    A . 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初期 B . 旨在顺应与西亚大国争霸需要 C . 为城市市民赢得了自治权 D .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 24. (2023高一下·洮南月考) 到15世纪晚期,英格兰的都铎王朝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完成了国家统一。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一现象(   )
    A . 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 . 结束了天主教会统治 C . 阻碍了自治城市发展 D . 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
二、非选择题
  • 25. (2023高三上·梅河口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 26.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前全国兼营“四坊”“五匠”的,约有1000多万人。从1954年开始,农村专业手工业者或兼营手工业的农民都被整合进农业合作社,他们经营的手工业作坊成为社队企业的最早来源。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1959年高峰时,全国农村办起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7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人民日报也积极宣传兴办社队企业的优势。1959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等,

    还不很多,但是它们却代表着我国农村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发展前途。”

    ——摘编自王铁成《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83年2月初,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听到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收入超过了800美元,他深受鼓舞。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颁布三个文件,对农村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给予支持,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

    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队企业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作用。
    3. (3) 由材料中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 27.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7世纪初,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阿拉伯手工艺人调配的香水世界闻名,他们打出的刀、剑也非常锋利。此外,在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也还有许多有名的手工业城镇。

    ——摘编自禹田《图说世界五千年》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马帝国晚期与阿拉伯帝国信奉的主要宗教,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
  • 28.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

    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