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第33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56 类型:月考试卷
一、<b>单项选择题(</b><b>1~10</b><b>题每题</b><b>2</b><b>分,</b><b>11~20</b><b>题每题</b><b>3</b><b>分,共</b><b>50</b><b>分)</b><b></b>
  • 1. 化学与环保、工农业生产、生活联系十分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密封包装的食品里常有装铁屑和碳粉小袋,目的是吸收氧气,减缓食品变质 B .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减少水土污染 C . 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化学变化 D . 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降低碳排放
  • 2. 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1803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又有新发展 C .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绘制出第一张比较完整的周期表 D . 1943年,我国科学家、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为化学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3. 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溶液中溶质粒子有规律的运动,而胶体粒子无规律的运动 B . 溶液和胶体粒子均能透过滤纸,胶体粒子还可以透过半透膜 C . 溶液中溶质粒子一定带电,且通电后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 D . 一束光通过胶体时有光亮的“通路”,通过溶液时无此现象
  • 4. 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 使用自来水 B . 使用饱和FeCl3溶液 C . 长时间煮沸 D . 用玻璃棒搅拌
  • 5.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混合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A

    澄清石灰水

    H2SO4

    熟石灰

    KMnO4

    Mn2O7

    CO

    B

    空气

    HNO3

    KOH

    NaHCO3

    干冰

    CuO

    C

    氨水

    H3PO4

    纯碱

    CH3COONa

    CO

    CaO

    D

    胆矾

    盐酸

    烧碱

    CaCO3

    SiO2

    Na2O

    A . A   B . B    C . C   D . D
  • 6.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大理石与醋酸反应: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B . NaHSO4与Ba(OH)2反应至中性:H++ SO42+ OH+ Ba2+ = H2O + BaSO4 C . 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Cu2+ + 2OH= Cu(OH)2 D . 澄清石灰水通入过量的CO2:CO2 + OH= HCO3
  • 7.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Mg2+、Cl、NH4+、NO3 B . 无色透明溶液中:Na+、H+、MnO4、SO32 C . 滴加酚酞变红的溶液:SO42、Cu2+、K+、Cl D . 加入铁粉能产生H2的溶液:Na+、Ca2+、Cl、HCO3
  • 8. 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Na+、Cl、Cu2+、SO42 , 欲除去其中的Cu2+、SO42(除试剂c 外,每一步所加的试剂均是过量的),设计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可以用Ba(OH)2代替NaOH溶液和试剂a        B . 试剂a为Na2CO3 , 试剂b为BaCl2 C . 操作X是过滤,必须在加试剂c前进行   D . 当不在产生气泡时,说明试剂c已足量
  • 9. 下列物质的应用不是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 用生石灰脱去燃煤产生的SO2并且最终转化为稳定的CaSO4     B . 火箭发射时火箭燃料剧烈的反应 C . 用煮沸的豆浆和石膏稀溶液可制作豆腐脑或豆腐 D .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CO2和H2O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
  • 10.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化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现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是并列关系          B . 氧化还原反应和置换反应是重叠关系 C . 化合物和电解质是包含关系                    D .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交叉关系
  •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一定有强氧化性 B . 元素化合价升高一定需要加入氧化剂,元素化合价降低一定需要加入还原剂 C .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 D .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12. 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ZnCO3

    火法炼锌的化学方程式:ZnCO3 + 2CZn + 3CO↑。下列有关火法炼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铅的活泼性弱于锌,铅的冶炼早于锌 B . Zn是还原产物,CO是氧化产物 C . 25g氧化剂恰好氧化4.8g还原剂      D . 火法炼锌的尾气会污染空气,需回收处理
  • 13. 亚氨基锂(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高、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

    Li2NH + H2 = LiNH2 + Li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Li2NH中N的化合价是-3价 B . 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元素都是氢 C . Li2NH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   D . LiNH2是氧化产物,LiH是还原产物;
  • 14. 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BrO3+ Cl2 = Br2 + 2ClO3;②ClO3+ 5Cl+6H+ = 3Cl2↑+ 3H2O

    ③2Fe2+ + Cl2 = 2Fe3+ + 2Cl。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 Cl2在①③反应中均做氧化剂 B . Cl2在反应②中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 氧化性强弱的顺序:BrO3 > ClO3 > Cl2 > Fe3+ D . 溶液中可发生反应:ClO3+ 6Fe2+ +6H+ = Cl+6Fe3+ +3H2O
  • 15. (2018高一上·惠州期末) 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ClO3+2M3++4H2O=M2O7n+Cl+8H+ , M2O7n中M的化合价是(     )
    A . +4 B . +5 C . +6 D . +7
  • 16. 对于某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
    A . 加稀盐酸有无色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或HCO3 B . 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一定有SO42 C . 加入稀硝酸酸化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一定有Cl D . 加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有气体产生,一定有Ca2+或Ba2+
  • 17. 某温度下,将氯气(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溶液中ClO与ClO3的离子个数比为3:1,则该反应中被还原与被氧化的Cl2的分子个数比为( )
    A . 2:1 B . 1:2 C . 3:2 D . 1:1
  • 18. 某溶液仅由Na+、Cu2+、Ba2+、Fe3+、CO32、SO42、Cl中的种若干种离子组成,取适量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 据无色溶液1可以排除Cu2+和Fe3+        B . 白色沉淀2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 . 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a+ , 不存在Ba2+          D . 白色沉淀3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l
  • 19. 氯化铜(CuCl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将Cu粉加入稀盐酸中,并持续通入空气,在Fe3+的催化作用下,可生成CuCl2(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过程I的反应为:Cu+Fe3+ = Cu2+ + Fe2+ B . 过程II的反应为:4Fe2+ + O2 +4H+ = 4Fe3+ +2H2O C . Fe3+作为催化剂,其实质是参加反应又重新生成 D . 该过程的总反应是:2Cu+O2 +4H+ = 2Cu2++2H2O  
  • 20. 已知氧化性:Cl2 > Br2 > Fe3+ > I2 , 在FeI2和FeBr2的混合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 , 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组不合理的是(   )
    A . Fe3+、Br、Cl      B . Fe2+、Br、Cl      C . Fe2+、Cl、I      D . Fe2+、Br、Cl、I
二、<b>填空与实验题(包含</b><b>4</b><b>个小题,共</b><b>50</b><b>分)</b>
  • 21. 有以下几种物质,请按要求填空:

    a.石墨   b.稀盐酸   c.NaCl溶液   d.干冰   e.NH3   f.CuSO4·5H2O   g.酒精   h.氨水

    i.NaHCO3   j.无水乙酸   k.BaSO4    l.熔融CaO     m.HCl   n.NH3·H2O

    1. (1) 能导电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
    2. (2) 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3. (3) 写出NaHCO3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
    4. (4) 写出i与j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2. 海水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的粗盐经溶解过滤,除去少量泥沙及悬浮物后,溶液中主要含有Na+、Cl , 还有杂质离子Ca2+、Mg2+、SO42 , 现要对其进一步提纯,得到较纯净的NaCl溶液,可用试剂和操作步骤如下:试剂:①盐酸、②Na2CO3(aq)、③NaOH(aq)、④BaCl2(aq)

     

    图中a、b、c、d分别表示上述试剂中的一种,回答下列问题:

    1. (1) 沉淀A可能是(填化学式)
    2. (2) 判断试剂a稍过量的实验操作是
    3. (3) Na2CO3(aq)的作用是
    4. (4) 第一次过滤是否可以省略(填“是”或“否”)
    5. (5) 写出加入适量d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少量气体E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3. 某小组同学在加热NH4HCO3固体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决定对其进一步探究:

     

     实验一                                                实验二

    1. (1) 如图所示,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宏观上说明浓氨水有,微观上说明。写出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 (2) 实验二装置连接好之后首先要做的是,然后再通入氨气排尽装置A中的空气,最后点燃酒精灯,持续加热,发现氧化铜逐渐由黑变红,依据题中信息,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中氨气是剂,实验证明了氨气具有性。
    3. (3) 实验二加热一段时间后,A、B、C三个装置的质量变化是:

      装置

      A

      B

      C

      数据

      减少了4.8g

      增加了7.2g

      增加了2.8g

      该实验小组的同学按照实验数据计算出氮、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明显的与理论上氨气中氮、氢的质量比不符,分析产生该误差的原因是,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4. 某绿色溶液A含有H+、Na+、Mg2+、Fe2+、Cu2+、SO42、Cl、CO32、HCO3离子中的种若干种。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向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过滤,得到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和绿色滤液B;

    ②取滤液B,先用硝酸酸化,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已知: ①CuCl2·2H2O是绿色固体,溶于水浓溶液呈绿色,稀溶液呈蓝色;

    ②Ag2SO4微溶于水,可溶于硝酸;

    ③Fe2+(aq)呈浅绿色;Fe(OH)2是白色沉淀,在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反应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导致溶液A呈现绿色的原因是
    2. (2) 通过实验①可以得出离子存在、离子不存在的结论;
    3. (3) 通过实验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4) 结合实验①和②和题干信息,仍不能判断A溶液中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5. (5) 在绿色滤液B中加入溶液,依据不同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导致溶液呈现绿色的离子的具体存在情况。写出Fe(OH)2在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的化学方程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