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黄陵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2-12-26 浏览次数:4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的文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介绍和分析。这不是—个专业选择或文化地理上的侧重,也不是和“本土理论”相对的一个维度,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的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拓展性与资源性工程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它昭示,当时的“中西文化讨论”不仅记录了当代中国文化意识(政治意识、经济意识) 的历史性进步与开阔的胸怀,而且其本身就是这种历史性进步的符号空间和思想媒介。它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思想精神领域对“西方文化”符号背景下的海纳百川式的胸怀与对全球化、全球文化、全球政治、全球经济等方面的创造性介入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的一个标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文化讨论”里走得多远和走向何处,取决于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异质文化尤其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从来不仅仅是一桩“译介”的工作,因为它强烈地影响着折射着我们的精神倾向和文化路径的选择与更新。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中西文化碰撞与最近二十年中西文化的紧密接触之后,面对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仍未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阐释范式;当下文化语境亦未能达到一种堪称多元有序的状态,反而越显苍白和失语,遑论真正中国化的现代体系建构。或许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形貌与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炫目变化的文化景观有着大大的不同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和中国文化特点的新问题,让那些以西方文化理论为主要工具的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诘难。人们指责他们不是紧跟西方文化思潮,以时尚的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问题,导致研究理论与对象的错位,就是以本土文化实践抵抗西方影响,而削弱文化的理论创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者在本土范围内的保守性与文化自恋情结——这有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大量引人注目的案例为证。

    缺乏理论的原创性与问题意识的当下性,意味着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绝非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更是社会现实、当下体验、当下意识与一切既有文化的对话。而由于刻意追赶西方潮流,势必产生若干与现实严重疏离的假问题,忽略当下文化中的真问题;或者更糟,让西方问题遮蔽了中国问题。

    基于此,我们必须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当代中国的当下文化现象着手,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契合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理论缺少“元话语”的局面。当然,我们也看到,近二十年来,国内有数量不多的一批学者不懈的进行着文化理论的营建。他们的研究意义非凡,但他们的研究又反映出上述不足与疏漏。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80年代的“中西文化讨论”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B . 经过与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碰撞交流,中国并没有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体系建构。 C . 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追赶西方潮流,不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 D . 国内一部分学者进行的文化理论营建超越了中西文化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意义非凡。
    2.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全球化各方面的创造性介入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 B . 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中国文化学者只进行“译介”是远远不够的。 C . 中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化形貌的不同,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出现的新的时代特点,让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诘难。 D . 中国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刻意追赶西方潮流,与现实严重疏离,忽略了当代文化中的真问题。
    3. (3) 根据文本,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应该如何建构?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A . 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 B . 辩证地对待西方理论。 C . 充分利用“文化讨论”留给我们的思想资源。 D . 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未来文化现象着手,建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我国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C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今年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2021年也成为我国的“碳中和”元年。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传统石油出口国将面临全面利益丧失。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也就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会成为重中之重。(摘编自《参考消息》,2021年5月)

    材料二: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必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成本在不断下降,我国将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各个地方也将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交通运输也是如此。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建筑业同样要跟进。建筑减排,电气化是关键。未来,各地的居住、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都要实现电气化。建筑内部将建成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而对于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来逐步进行电气化取代,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

    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将彻底融入生活。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无疑将进一步深度融入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其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因此,为了减少垃圾填埋,令其高度资源化,源头上的垃圾分类必须做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而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未来将更加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此外,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也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确立所涉及的社会层面极其广泛,早已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体领域,未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意义甚至不亚于蒸汽机、电力、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4月)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B . 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以实现“碳达峰”的战略目标。 C . “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交通运输、建筑减排、冬季供暖等行业的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D . “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
    2.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2060年前,我国只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的形式,才能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B . 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打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C . 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逐步用电气化来取代原有的采暖方式,最终达到减少碳热源排放目的。 D . 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而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就是其标志,作为资源化的源头,垃圾分类必须先做好。
    3. (3)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再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生活的改变。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红的果园

    萧红

    ①五月一开头这果园就完全变成了深绿。在寂寞的市梢上,游人也渐渐增多了起来。那河流的声音, 好像喑哑了去,交织着的是树声,虫声和人语的声音。

    ②园前切着一条细长的闪光的河水,园后,那白色楼房的中学里边,常常有钢琴的声音,在夜晚散布到这未熟的果子们的中间。

    ③从五月到六月,到七月,甚至于到八月,这园子才荒凉下来。那些树,有的在三月里开花,有的在四月里开花。但,一到五月,这整个的园子就完全是绿色的了,所有的果子就在这期间肥大了起来。后来,果子开始变红,后来全红,再后来——七月里—— 果子们就被看园人完全摘掉了。再后来,就是看园人开始扫着那些从树上自己落下的黄叶的时候。

    ④园子在风声里面又收拾起来了。

    ⑤但那没有和果子一起成熟的恋爱,继续到九月也是可能的。

    ⑥园后那学校的教员室里的男子的恋爱,虽然没有完结,也就算完结了.

    ⑦他在教员休息室里也看到这园子,在教室里站在黑板前面也看到这园子,因此他就想到那可怕的白色的冬天。他希望刚走去了的冬天接着再来,但那是不可能。

    ⑧果园一天一天地在他的旁边成熟,他嗅到果子的气味就像坐在园里的一样。他看见果子从青色变成红色,就像拿在手里看得那么清楚。同时园门上插着的那张旗子,也好像更鲜明了起来。那黄黄的颜色使他对着那旗子起着一种生疏、反感和没有习惯的那种感觉。所以还不等果子红起来,他就把他的窗子换上了一张蓝色的窗围。

    ⑨他怕那果子会一个一个地透进他的房里来,因此他怕感到什么不安。

    ⑩果园终于全红起来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差不多三个礼拜,园子还是红的。

    ⑪他想去问问那看园子的人,果子究竟要红到什么时候。但他一走上那去果园的小路,他就心跳,好像园子在眼前也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背向着那红色的园子擦擦眼睛,又顺着小路回来了。

    ⑫在他走上楼梯时,他的胸膛被幻想猛烈地攻击了一阵:他看见她就站在那小道上,蝴蝶在她旁边的青草上飞来飞去。“我在这里……”他好像听到她的喊声似的那么震动。他又看到她等在小夹树道的木凳上。他还回想着,他是跑了过去的,把她牵住了,于是声音和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他又想到通夜在园子里走着的景况和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

    ⑬他在桌上翻开了学生作文的卷子,但那上面写着些什么呢?

    ⑭“皇帝登极,万民安乐……”

    ⑮他又看看另一本,每本开头都有这么一段……他细看时,那并不是学生们写的,是用铅字已经替学生们印好了的。他翻开了所有的卷子,但铅字是完全一样的。

    他走过去,把蓝色的窗围放下来,他看到那已经熟悉了的看园人在他的窗口下面打扫着园地。

    ⑰看园人说:“先生!不常过来园里走走?总也看不见先生呢?”

    ⑱“嗯!”他点着头,“怎么样?市价还好?”

    ⑲“不行啦。先生,你看……这不是吗?”那人用竹帚的把柄指着太阳快要落下来的方向,那面飘着一些女人的花花的好像口袋一样大的袖子。

    ⑳“这年头,不行了啊!不是年头……都让他们 ……让那些东西们摘了去啦……”他又用竹帚的把柄指打着树枝:“先生……看这里…… 真的难以栽培,折的折,掉枝的掉枝……招呼她们不听,又哪敢招呼呢?人家是日本二大爷…… ”他又问,“女先生,那位,怎么今年也好像总也没有看见?”

    ㉑他想告诉他:“女先生当xx军去了 。”但他没有说,他听到了园门上旗子的响声,他向看旗子的方向看了看,也许是什么假日,园门口换了一张大的旗……黄色的……好像完全黄色的。

    ㉒看园子的人已经走远了,他的指甲还在敲着窗上的玻璃。他看着,他听着,他对着这“园子”和“旗”起着兴奋的情感。于是被敲着的玻璃更响了,假若游园的人经过他的窗下,也能够听到他的声音。

    (有删改)

    【注释】1936年7月,为了修补与萧军之间出现的情感裂痕,萧红只身东渡日本,而对周遭陌生的一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她倍感无家的苦闷和焦虑,本文即写于此期间。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小节通过季节的变换,描写果园中果子的成熟过程,多用短句,给人以时光飞逝之感,这也暗示了人物的心境。 B . 第⑫小节倒叙“他”和“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既照应了上文“他”的焦躁不安,也为下文“她”的离去作铺垫。 C . 看园人“这年头……”的感叹,反映了看园人对人们无故摘东西的极度不满,也反映了日本国内时局的混乱和动荡。 D . 本文善于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红”色热烈,“黄”色刺眼,“蓝”色清冷,颜色的变化映衬的是人物内心的感受。
    2. (2) 文本中划线句子中 “他”有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3. (3) 简要赏析文章末段中“兴奋的情感”的深刻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B . 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 . 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D . 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 . 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C . 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 . 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5. (5) 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录事

    韦应物

    与君十五侍皇阁。晓拂炉烟上赤墀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注释】①燕:通“宴”。②赤墀:宫中殿庭前涂成朱红色的台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与李录事一起在宫中任职的经历,暗示宴请李录事的原因。 B . 颔联承首联的“侍”字,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向衰败。 C . 本诗前四句概写往事,后四句写现实境况,现实顺承往事而来,脉络清晰。 D . 全诗“句句照应,笔笔流转”,始终围绕题目,语言质朴而韵味深长。
    2. (2) 金圣叹曾说:“读之,不觉声泪为之齐下也。”诗中哪些内容让金圣叹“声泪齐下”?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加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的诗句是:“ ,。”
    2. (2) 《春江花月夜》中“”这两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3. (3) 《登岳阳楼》中,写洞庭湖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纤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        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        。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        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 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 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B . 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C . 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D . 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B . 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让一部文学作品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C . 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 . 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不能以此作为标准 B . 或者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 .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D . 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 8.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科学家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具有这样一种可塑性,即它就像炎症环境下的一个调和剂;当炎症反应加强时,间充质干细胞就会抑制免疫反应;当炎症反应减弱时,①。这种特性在其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科学家发现进入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显著缓解肝硬化病人的病情,其肝脏部位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白蛋白等明显好转。但是地塞米松,一种常用于治疗肝硬化的固醇类激素免疫抑制剂,会在相当程度上抵消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肝硬化的治疗作用。原因是当病人接受地塞米松和间充质于细胞的联合治疗时,肝硬化病人病灶部位的炎症会减轻,导致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减弱,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完全消失,②。所以,某些药物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同使用,③

  • 9. (2021高二下·六安模拟)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的民法,而《民法典》自1954年开始起草,到2020年通过,花了整整66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

四、写作(60分)
  • 10. (2021高二下·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用毕生心血,以类似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学生,逼着学生学习进步,让1804名贫困的山区女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原有命运,成就了灿烂人生。张老师制定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则认为,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说:“我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