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俄《瑷珲条约》
②中俄《北京条约》
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④中俄《伊犁条约》
错误:改正:
错误:改正:
错误:改正:
错误:改正:
【崩溃】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 图表所示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美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商。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
材料二 图表所示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摘编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
材料三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材料: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尝试过种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这些斗争和探索,虽然每一次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