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朱湾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25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 1.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遗址能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如图考古发现属于北京人遗址的是(    )
    A . B . C . D .
  • 2. (2023七上·文峰期中)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3.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知华夏民族(    )
    A .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 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 C .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 交通便利有利于创造共同文明
  • 4.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三字经》中记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从中你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 . 启建立了夏朝 B . 世袭制出现了 C . 夏朝把都城迁到了殷 D . 商建立商并被武王诛灭而亡
  • 5.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A . 棉纺织品 B . 景德镇的瓷器 C . 刻有文字的甲骨 D . 圆形方孔半两钱
  • 6.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祖先崇拜的消失 B . 私有土地的出现 C . 生产方式的变革 D . 兼并战争的影响
  • 7.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工程是(   )
    A . 长城 B . 都江堰 C . 灵渠 D . 始皇陵
  • 8. (2023七上·承德期末) 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体现在(    )
    A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 “焚书坑儒”政策的实施 C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推行 D . 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
  • 9.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2000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 . 皇帝制度 B .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制度 C . 刺史制度 D . 郡县制度
  • 10.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如图连环画,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爆发于大泽乡 B . 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C . 建立了“张楚”政权 D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11. (2024六下·滨州期末)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 . 公元前3世纪初 B . 公元前3世纪末 C . 公元前2世纪初 D . 公元前2世纪末
  • 12. (2024七上·赵县期末)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汉武帝时,匈奴国力衰弱 B .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C .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 . 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 13.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对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较为准确的理解是(    )

    A . 皇帝年幼母后主政 B . 诸侯崛起威胁中央 C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 惩处贪官社会安安
  • 14.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如图所示历史现象的出现最早是由于(    )

    A . 西域都护设立 B . 张骞出使西域 C . 甘英出使大秦 D . 班超经营西域
  • 15.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
    A . 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 . 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 . 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 . 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 16.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争霸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 . 官渡之战 B . 淝水之战 C . 宛城之战 D . 赤壁之战
  • 17. (2024七上·孝昌期末)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 西晋从此衰落 B . 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C . 东晋从此衰落 D . 直接导致东晋灭亡
  • 18.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C .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D . 气候温暖湿润怡人
  • 19.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该出土文物信息展现了(    )

    A . 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B . 游牧文明已被农耕文明所取代 C . 魏晋时期我国农业开始使用牛耕 D . 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 20.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作者(    ) 
    A . 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B . 摒弃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 C . 提出了领先世界的农学理论 D . 强调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 26.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种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获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材料二: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具有的能力。比较材料一、二,石器制作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中河姆渡人用“骨耜”、半坡人用“磨制石器”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什么?
    3. (3)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写出两个即可)
  • 27.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招收门徒,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1) 材料一中所示图片是具有代表性的商周时期的文物,展现了中华文明勃兴之际的成就。请仿照示例,任选图①②中的一件文物,进行说明。

      示例:图③,它是西周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牧野之战的过程,见证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2. (2) 请将材料二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进行连线。

      各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老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儒家孔子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儒家孟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法家韩非

      “兼爱”“非攻”

    3. (3) 根据材料三,请说出孔子的这些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写出两点即可)
  • 28. (2022七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武帝则采用了儒家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如节用裕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宽猛相济等。

    儒家思想的“藏富于民”、德主刑辅等思想在汉武帝晚年为其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调整统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曾对卫青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这种“以史为鉴”的态度是汉武帝在晚年能够及时转变政策并最终免于“亡秦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白岩《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探讨》

    1. (1) 依据材料,指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