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改革者) |
部分内容 |
魏国(李悝) |
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 |
楚国(吴起) |
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 |
韩国(申不害) |
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 |
秦国(商鞅) |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 |
材料: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春秋战国时期,内地与周边始有文明之比较,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以示华夷有别。汉初,由于国力上的劣势,在处理民族关系理念上沿袭先秦的华夷思想,凸显“夷夏”之大防;武帝时又进行了调整,强调“以夏化夷”,纳“夷狄”于华夏,实现一统。唐太宗视“四夷”与华夏享同等人格,对各民族“爱之如一”,促进民族之间完成了深度的文化交流交融,推动着多民族整合不断向前发展。清朝时乾隆的“华夷”观念又有所突破,认为天下“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从而摆脱了“华夷之大防”的观念。清代“华夷”一体的理念,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均实现了对传统“华夷”观的历史超越。
——摘编自段超高元武《从“夷华之辩”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材料
文献 |
记载内容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 58.44%;卫宋陈楚吴人十二人,约占 15.58%;秦人二人,约占 2.60%;籍贯不明者十八人,约占 23.38%。 |
《史记·儒林外传》 |
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约占 71.79%;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七人,约占 17.95%;籍贯不明者四人,约占 10.26%。 |
《汉书·儒林传》 |
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 45.60%,其他地区约占 46.11%,籍贯不明者约占 8.29%。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甚至苍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辅(京畿地区)名儒约占总数的 5.18%,三河(畿辅之地)名儒约占总数的 5.70%。 |
《后汉书·儒林列传》 |
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 36.36%,其他地区约占 63.64%。其中,关中学者约占 6.82%,河南、河内、南阳学者约占 7.95%,会稽、九江、豫章学者约占 6.82%,巴蜀学者约占 10.23%。 |
根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化呈现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