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苦的结局极少出现。这表明元杂剧( )
材料 | 结论 | |
A | 法国南部发现一座约建于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堂 | 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 |
B |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 | 古希腊殖民地遍及地中海沿岸 |
C |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石碑上提及海上势力的袭击 | 战争冲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
D | 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希腊神像、印度古钱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手稿 | 阿伊哈努姆因丝绸之路而兴 |
材料一: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
材料二: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
——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
材料一: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材料二: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要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谨、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
材料一: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古代中西亚地区,关于中国,流传着桃花石(taugast,有人认为是拓跋的音译)的传说。桃花石是一座著名的城市,距被称为突厥的人的地区约2400公里,桃花石的首领被称为“太上”,它在希腊文中的字面意思是“天子”。他们从事贸易方面具有极大的规模和便利,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金银。桃花石以一条大江为界。从前,这条江将隔岸遥遥相望的两大政权分隔开了。其中一个政权尚黑衣,另一个尚红衣。到了相当于摩里士皇帝(拜占庭君主,582—602年在位)的统治时期,那些穿黑衣者越过了大江,向那些穿红衣者发动了战争,他们成为胜利者并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在桃花石,随处可见产丝的蚕虫,色彩斑斓。桃花石人在驯养这类小动物上颇具技艺,并竞相为之。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