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6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七上·茂名期中) 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
    ③会人工取火
    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

    A . ①③④ B . ①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④
  • 2. (2024·潮南模拟) 《万古江河》一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 学会保留火种 B . 原始农业的兴起 C . 群居生活的出现 D . 打制石器的使用
  • 3.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河姆渡人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式样是(    )
    A . B . C . D .
  • 4. (2023七上·贵阳期中)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 的是( )
    A . 尧、舜、禹 B . 盘古、女娲 C . 炎帝、黄帝、 D . 黄帝、蚩尤
  • 5. (2023七上·长春月考) 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A . B . 黄帝 C . D .
  • 6. (2024七上·清苑期末)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奢侈而暴虐,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民众不堪忍受,甚至发出宁肯与他同归于尽的怒吼。从中可得出夏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诸侯的反叛 B . 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 . “国人暴动” D . 少数民族的入侵
  • 7. (2022七上·青岛期末)

    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从②处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8. (2024七下·嘉祥期末)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9. (2022七上·青岛期末) 博物馆中的讲解员说:“这是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它应是(  )
    A . 四羊方尊 B . 司母戊鼎 C . 青铜立人像 D . 编钟
  • 10. (2022七上·青岛期末) 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下列选项中不可能被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    )
    A . 商王室占卜活动 B . 禹传子,家天下 C . 盘庚迁殷 D . 日食、月食
  • 11.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 . 分封制已经瓦解 B .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 . 社会动荡不安 D . 周王室地位下降
  • 12. (2023七上·安乡县期中)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 . 周武王 B . 齐桓公 C . 晋文公 D . 楚庄王
  • 13. (2023七上·洞口期末) 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 . 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 . 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 . 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 D . 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
  • 14. (2022七上·青岛期末)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材料中“秦国新法”反映的是(    )
    A . 分封制 B . 商鞅变法 C . 郡县制 D . 中央集权制
  • 15.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称赞的是战国时期哪项工程?(    )
    A . 郑国渠 B . 灵渠 C . 都江堰 D . 长城
  • 16. (2022七上·青岛期末) 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    )
    A . “仁者爱人” B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 “兼爱”、“非攻” D .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17.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某同学在期中考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 . 兵家、儒家、道家 B . 法家、儒家、墨家 C . 法家、儒家、道家 D . 墨家、道家、儒家
  • 18.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上泰山,……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同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由于石碑历经风雨沧桑,其上文字已无法辨认,后人在泰山脚下立无字碑纪念,如能把秦始皇当年刻石复原,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
    A . 甲骨文 B . 小篆 C . 楷书 D . 行书
  • 19.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人们这样赞颂秦始皇功绩“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一家天下”的意义不包括(    )

    A . 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 B .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C .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D .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20. (2023七上·安化期末) 下面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目录,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9课      秦统一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中国文明的起源 D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21.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新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词条得到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 楚汉争霸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B . 楚汉争霸的双方是陈胜吴广 C . 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D . 胜利者建立了东汉
  • 22. (2022七上·青岛期末) 小彬同学在搜索网站输入“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等关键词,出现的搜索结果最有可能是(    )
    A . 三家分晋 B . 黄巾起义 C . 陈胜、吴广起义 D . 八王之乱
  • 23. (2023七上·高州期中)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说明秦朝(    )
    A . 社会治安混乱 B . 人民素质不高 C . 赋税非常沉重 D . 刑法极为严酷
  • 24.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
    A . 注重以农为本 B . 废除严刑峻法 C . 提倡节俭治国 D . 减免徭役赋税
  • 25. (2024六下·滨州期末)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 . 公元前3世纪初 B . 公元前3世纪末 C . 公元前2世纪初 D . 公元前2世纪末
  • 26. (2022七上·青岛期末) 西汉早期,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与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几代帝王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相同点是(   )

    ①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都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③都让士兵还乡务农           

    ④都加强思想控制

    A . ①③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④
  • 27. (2022七上·青岛期末)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 . 尊崇儒术 B . 北击匈奴 C . 平定叛乱 D . 修筑长城
  • 28.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政策的实施(    )
    A . 巩固了中央集权 B . 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C .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 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 29. (2023七上·紫金期末)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 . 州牧势力的膨胀 B . 农民起义的打击 C . 王莽施政的危害 D . 外威宦官交替专权
  • 30.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国强民富,文化昌盛,历史上称(    )
    A . 大一统 B . 文景之治 C . 光武中兴 D . 天府之国
  • 31. (2022七上·青岛期末)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像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 B . C . D .
  • 32.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下图所示战役(    )

    A .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C . 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 .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 33. (2024七上·清苑期末)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著作中提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他旨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民族政权并立 B . 民族交融加深 C . 中外交流频繁 D . 民族矛盾消除
  • 34. (2023七上·天山期末) 将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①③④
  • 35. (2023七上·北海期末) 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 . 八王之乱 B . 七国之乱 C . 牧野之战 D . 国人暴动
  • 36.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基础的是(    )
    A .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 .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 C . 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 D . 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 37.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从东汉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
    A . 匈奴、蒙古、女真、满族 B . 匈奴、鲜卑、羯、氏、羌 C . 匈奴、蒙古、氏、羌 D . 匈奴、鲜卑、蒙古、女真、满族
  • 38. (2022七上·青岛期末) 识读图片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    )

    A . 民族的交融 B . 北方各族内迁 C . 手工业兴盛 D . 商业的发展
  • 39. (2022七上·青岛期末)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

    C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文化

    A . A B . B C . C D . D
  • 40.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明显带有中外文明交汇交融特征的是(    )

    A孔府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A . A B . B C . C D .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 41.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资冶通鉴·汉记·世宗孝武皇帝》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为稳固边疆的统治,他在北方和南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材料三中的“上”是如何解决诸侯国问题的?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政府设置在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何重大意义?
  • 42. (2022七上·青岛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图一反映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有何贡献?这是谁发明的?图二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5. (5) 据材料五,归纳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43. (2022七上·青岛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制农具     带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四: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文物反映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由此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政策解决的?
    3. (3) 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4. (4) 材料四中所指的“这条路”指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
    5.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44. (2022七上·青岛期末) 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归纳材料一中所指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次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
    3. (3)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