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5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有着血肉联系的。而自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和一些学人对其反驳开始,对中国画的认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曾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来辩护。他认为“逮清道成金石学盛,箱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这便指出了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之美,也即创造一种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

    黄宾虹所说的“内美”一方面指向绘画本身,包括观念、技法等层面;另一方面,他意在通过“内美”之说,表现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在对传统文人画之气韵与格调的吸收中,更为深入地去展示含蓄质朴而又深沉雄厚的民族文化性格,这对当下中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就绘画本身而言,黄宾虹作品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同时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进入到深刻的“自在”状态。黄宾虹的中国画作品中充满着“自然之法”,如其《支硎山秋色图》。明代画家陆治曾在隐居支硎山期间,因感悟支硎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著名的《支硎山图》。黄宾虹则以恢宏厚重的笔法作画,与陆治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黄宾虹此画不再圈于烟雨朦胧之感的描绘,而将笔墨聚焦于特定的时节之上——秋色,意在呈现自然之秋,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抵达人的内心之秋,进一步诠释了其所倡导的“内美”理念。可以看到,黄宾虹作品中包蕴的自然、闲适之感,正是传统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注重养成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是中国文人的一个传统,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借以表现自己诗意生活的重要途径。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画画家的创作重视个体情怀的抒发与气节的培育。如黄宾虹高度推崇以邹之麟、傅山、徐枋、龚贤等为代表的“启祯诸贤”,这些画家多生活在明末清初,在他们的山水画中鲜明地表现出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

    当前,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而缺乏审美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审美趣味的培养是提升审美主动性与日常生命仪式感的重要路径。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正可以为大众审美趣味的培养提供典范。

    当然,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画的笔墨意趣非一朝一夕能够参透,其绘画理论与创新胆识也非一日能够悟透。但我们能从其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日常的智慧与生存的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体味自然山水之美,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激活我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摘编自杨肠《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

    材料二:

    线条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段。绘画这一艺术门类可利用的元素无非是线条、形状、色彩、光影和肌理五项。中国画通常舍弃光影表现,也不特别倚重色彩,肌理的作用也不显著,而线条则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甚至连形状或者以勾勒的方法用线条围绕而成,或者在大写意之中,以点垛法通过扩线为面,或者缩线为点,铺排为之。换句话说,画中的任何形状都只是形态略加变化的线条。所以线条的形态和组织,就成了中国画技法的核心问题。黄老许多关于内美的语录都与线条有关,如“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长短,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内美外美,美即不齐”。不齐的三条线围起来,就是一个不等边三角形,“不齐三角,有真内美”。无论以勾勒法围线成形,或者以点垛法化线为面,归根到底,布线也是布形。这不等边三角形,似乎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构图布局的一条组织原则。

    1953年黄老在一幅画上题了“画言实处易,虚处难,虚是内美”之后,又加了八个字:“六法须于八法通之”。意在强调画法(谢赫六法)与书法(永字八法)的紧密联系。在书法之中,黄老所称的“外美”,诸如形似,或者色彩,都没有条件具备。即便制作工细,例如蝇头小楷,也不足称道;倒是狂放大草之类更能抒发情怀。因为书法没有外美,所以我们竟可以说,凡书法之美,即是黄老所称国画之内美。或者可以倒过来,国画之内美即是书法之美。以下两段语录可以看作旁证:“文字滋生,有形声谊,书法艺成,有真内美。”“(画)法在书法中,全在学者自悟,今所称内美是也。”黄老推荐了一本书:“包慎伯《艺舟双楫》一书,始倡出古人内美,不言画而画即在其中,不可不深研究。”查此书中,有《述书》上中下三篇,详言执笔运笔以及结字之法,尤其另有《答熙载九问》一文,尽揭提按、使转、铺毫、裹锋之秘。可见书画内美,重在运笔。

    黄老曾言:“造化天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这并非论述作画技法,而是直指中国画的内容主旨是绘写天地造化的神韵。他写过“神似即内美”。我们想当然的认为隐藏在某个物体之“形”中的“神”其实是不占据时空、没有物理存在的。所谓与“形”相对的“神”,只不过是把我们心理活动投射到外物之中而已。其实,那就是我们的意象。黄老的题画诗写道:“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工夺大巧,剪裁青出兰。”静参就意味着停止思考,启动直觉与意象模板比对,剪裁就意味着根据意象制作和修改。所以回过头来看黄老的旅途写生,所画多不像所见景物,就不难理解了。

    (摘编自劳诚烈《黄宾虹的内美与外美之辨》)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密切关联。 B . 在对中国画的认识发生变化尤其是其精神内核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黄宾虹提出了“内美”的理念。 C . 黄宾虹认为绘画应创造一种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这种内在之美也体现为人格和艺术品格之美。 D . 在绘画可利用的五项元素中,中国画不运用光影,也不利用色彩和肌理,而是用线条勾勒形状。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宾虹中国画作品的“内美”来自于自然,却不是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而是一种深刻的“自在”状态。 B . 当下大众缺少审美趣味,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 C . 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作为培养大众审美趣味的典范有助于提升大众的审美主动性。 D . 从“文字滋生,有形声谊,书法艺成,有真内美”的论述看,黄宾虹的“内美”主张包括书法艺术。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内美外美,美即不齐”观点的一项是( )
      A . 黄宾虹的《设色花鸟图》笔墨浑厚,花鸟画作气象朴拙、气息沉静,显得古雅自然,浑厚华兹。 B . 黄宾虹的《秋华图轴》,画面构图呈中间密、上下疏朗的空间布局,湖石、枝干、花卉形成三角弧的形状。 C . 赵估的《芙蓉锦鸡图》描绘了一只美丽的锦鸡与蝴蝶戏舞,落在一株盛开的芙蓉花上,隐然有摇曳的动感。 D . 潘天寿的《花卉双鸟图》,构图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气韵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4. (4) 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黄宾虹的“内美”主张,请概括材料二中“内美”的体现形式。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半塔的慢时光

    罗光成

    半塔是皖东来安县的一个古镇,很有些规模,也很有些超预想的繁华,街巷长且纵横,人流多而喧闹。半塔的街道,说不上那种刻意模式化的整治,但横看竖看,满是人情味与烟火气。这是一种带有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景与氛围,对半塔人,具有天然的认同与亲和;对我们这些懵懂的初来者,释放的是素面相对的坦诚与妙意。两位大妈,一位小媳妇,围坐在街边一棵行道树下,从大大的纸箱里,挑拣出一朵一朵小小的塑料花,插接到另一只手握着的塑料花茎秆上。仿佛有什么开心事,两位大妈突然笑得前俯后仰,手里的插花,也似乎听懂了什么秘密,应着大妈开怀的笑声,颤得忘了羞涩与腼腆。只有小媳妇手里的花,低着头,红着脸,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大妈,什么事这么开心?”“哈哈哈……”大妈看我一眼,未及回答,又是一阵哈哈哈。“你们就住在这镇上吗?”“没呢。”大妈终于停住笑,“我们是大刘郢村的,离这有二十里地呢。”“哦,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呢?”“做插花啊。”大妈朝身后的胡同那边努努嘴,“是为扶贫车间做的,镇上的扶贫项目。”“那怎么不在车间做呢?”“这个由着我们,阴雨天,把材料领回家里做,平常可以在家里做,也可以到车间做,今几个天晴,又没风,就搬到这里,边做边瞅街上热闹。”说话间,大妈的花茎上又多上了几朵红灿灿的桃花。“一天能赚多少钱呢?”大妈把又一朵粉白的桃花,插在红花之间,“这个不固定,按做的多少,一天能赚个一百来块钱吧。喏——”大妈冲小媳妇伸伸下颌,“她最灵巧,一天能赚一百五十块。”小媳妇抬起头,别一眼大妈,又迅速瞟我一眼,小声嘟哝着,又红着脸,低头忙着插花去了。

    一条胡同,窄窄的巷口,幽幽的进深。从窄口踱进去,竟如桃花源般“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胡同里的烟火味更加浓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真实与趣味。剃头匠,烧饼摊儿,缝纫店,中药铺,老茶馆,大澡堂……几位老人,胳膊肘支拄在黑黝殿的木桌上,拿着大壶茶。一位老人,掰一截麻花,塞进嘴里,从瘪瘪的左腮,嚼到瘪瘪的右腮,半天也没有打败坚强的麻花,只能用手托捏着腮,一边继续咀嚼,一边含混着说“不中用喽,不中用喽”。对面老人也用手托捏着腮,一边把麻花从瘪瘪的左腮,嚼到瘪瘪的右腮,一边含混着说“不中用喽,不中用喽”。忽然,门外一道光影倏地一闪,一个脑后留着细胎辫儿的男孩儿已飞奔至木桌,“太爷爷,太爷爷!”老人还未来得及调顺嘴里的麻花说话,小男孩儿已抓起一根麻花,咯喻一声,咬掉一半,麻花在小男孩儿嘴里被咀嚼得咕喳咕喳。光影倏地一闪,小男孩儿已蹿向门外。“别跌倒破了相!”老人终于从嘴里含混出满是怜爱的叮咛,叮咛跌落在门口,那道光影早已不知了去向。“重孙都这么大了,你说怎能不老,那不成老妖怪了,是他们的天下喽,是他们的天下喽!呵呵呵!”

    胡同的底部,有些像气球一样膨胀开来,一块沙土地上,两个老太太扶站在绿漆已有些斑落的健腿器上,大步走路一样前后反复甩动着双腿。“你看,又睡着了。”“没呢,人家在听京戏呢。”两个老太太向对面瞄一眼,私语喊喊。对面,一张积满时光包浆的桌子,突几地横立在门洞外的廊檐,因虫蛀或腐蚀而短了一截的那根桌腿下,塞垫着一块厚厚的黑砖,黑砖上又加塞进一块老旧的瓦片。一块黄纸板,用墨汁画着一把大大的钥匙,钥匙的前半部分,伸进一个鲜红的心形图案,边上用墨汁写着“修钟表、配钥匙,用心服务、老少无欺”。一位精瘦的黑衣老人,双手拢袖,仰靠在高背竹椅上,闭着眼,嘴微张。桌上一个巴掌大的橘红收音机,正放着京剧《秦香莲》:“这一脚踢得我昏迷不醒,秦香莲未开言珠泪淋淋……我母子千里迢迢来寻你,你不该狠了心不认为妻。”一个不知年头的小闹钟,蹲踞在收音机旁,红色的秒针“嘎嘎、嘎嘎”,为秦香莲打着节拍,麻白的钟脸下方,绘着一只芦花公鸡,一边啄着地上永远也不见啄完的几颗米粒,一边不停地为秦香莲的咿咿呀呀点头叫好。又换成包大人了,一声断喝:“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说起了招赘事你神色不定,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芦花公鸡听见换成了包大人,似乎片刻一愣,随即又一边啄着地上永远也不见啄完的几颗来粒,一边不停地为包大人的啊啊呀呀点头叫好。老人依旧闭着眼,嘴微张,入定般声色不动。从树枝间穿过的阳光,把一团光斑,趁老人不注意,悄悄从老人的脚面,潜移到短损的那只桌腿上。

    (有删改)

    文本二:

    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蓝图的构想是:“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余光中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质,具体体现在余氏散文所具有的——对中华文化传统无限孺慕之底色美、对时空流转画面定格之流光美,以及对汉语音韵节奏丰富创造的乐声美三方面。这种对散文声、光、色的审美追求,对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摘编自刘莉《声、光、色里的追求美——论余光中散文写作的审美特质》)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半塔对我们这些初来者,释放出坦诚与妙意,其坦诚表现为半塔人的热情淳朴、毫无掩饰。 B . 文章第二段以扶贫行动为大背景,选取半塔妇女做插花这一生活片段,具有时代气息。 C . 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小声嘟哝着,又红着脸”表现了小媳妇的羞涩与腼腆。 D . “光影倏地一闪”运用比喻手法,“叮咛跌落在门口”运用拟人手法,都写出小男孩速度之快。
    2. (2)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通过对半塔慢时光的多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的生活方式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 . 文本一第二段中,两位大妈的形象与小媳妇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妈是小媳妇的陪衬。 C . 余光中运用联想方式,从味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形象地描述了优秀的散文应该具有的特点。 D . 文本二中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构想以及对余氏散文的分析,对文本一的理解具有借鉴意义。
    3. (3) 文本一是通过哪些场景来表现“半塔的慢时光”的?请简要概括。
    4. (4) 文本二中说,余光中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隗黑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持之,时民复知汉乎?”班彪乃为之著《王命论》以风切之,曰:“昔尧之禅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泊于稷、契,成佐唐、虞,至汤武而有天下。刘氏承尧之祚,尧据火德而汉绍之,有赤帝子之符,故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由是言之,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夫饥谨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作可得而妄虚哉故虽遭罹阮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蓉,然卒润護伏质,烹蘸分裂,又况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昔陈婴之母以婴家世贫贱,卒富贵不祥,止婴勿王。王陵之母知汉王必得天下,伏剑而死,以固勉陵。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二者,帝王之分决矣。高祖宽明而仁恕,知人善任使,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若乃灵瑞符应,其事甚众,故淮阴、留侯谓之‘天授,非人力也’。英雄诚知觉察,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觊觎,距逐鹿之替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神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嚣不听。彪遂避地河西,窦融以为从事,甚礼重之。彪遂为融画策,使之专意事汉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班彪劝隗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饥谨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B . 夫饥谨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C . 夫饥谨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D . 夫饥谨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虚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鹿,其义项较多,文中指政权。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B . 刘季,这里指刘邦。季,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其中季是最小的。 C . 禅,即禅让,中国古代传说的统治权转移的方式,指君王把帝位让给有才德的人。 D . 春秋,与“朝菌无晦朔,站无春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中“春秋”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隗器虽然认可班彪对周朝及汉朝形势的分析,但并没有接受班彪关于政权传承更替的观点,后来班彪投奔窦融,替窦融出谋划策。 B . 班彪认为,君位由天命决定,不可用智力求得,如尧传位给舜,舜命禹即位,并需要继位者有深厚根基和积累功勋恩德,才能达到君王高位。 C . 班彪列举韩信、英布、项梁、项籍、王莽的例子,并描述他们的悲惨下场,以此论证天子之位不可以窃取,从而劝阻隗嚣的非分想法。 D . 陈婴的母亲劝阻陈婴当王、王陵的母亲勉励王陵效忠汉王刘邦,说明两位母亲目光高远,都知道刘邦将要称王,因此要做好自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

      ②彪遂避地河西,窦融以为从事,甚礼重之。

    5. (5) 班彪认为汉高祖“成帝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诗歌鉴赏

    姑苏怀古

    许浑

    宫馆余基倚棹过,泰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注】①姑苏,即姑苏山,春秋吴王阖间于山上建台,人称姑苏台。此诗为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②宫馆余基:指姑苏台陈迹。③黍苗:语出《诗经•黍离》。④忠臣:指伍子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登台眺望,以叙事起,以情语接,“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 “黍苗”化用《诗经•黍离》的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人世沧桑的感慨。 C . 颔联写姑苏台遗址景象,麋鹿争食新草的情景暗含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D . 颈联的“雨”“风”有象征意味,引人联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
    2. (2) 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 5. 默写题
    1. (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 (2) 韩愈在(师说》中以“”两句道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3. (3) “酒”是古诗中的重要意象,诗人们借酒消愁,也有“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这样的说法。“浊酒”这一意象也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如:“。”
三、语言表达(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粗看起来,赵松先生的新作《隐》确实在形式上费尽了心思,真可谓___________。整个小说集子由《泛舟》《夏》《兰》等构成,篇幅长短不一,但整体看起来____________,篇前皆有意布置《焦氏易林》的“之卦”卦辞,与小说文本互通有无,引人联想。每篇小说之间有互见之感,如对夏姬的褒贬有意散落在不同篇目中,大概是学了中国古代史书常见的叙述法;每篇小说中又总是出现龟卜草占的叙述,读了更觉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短篇小说集,背后有一条_________的线索。很显然,这些都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我想谈得细一点,争取有所会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出现在《兰》中的细节:蓦色降临之后留下的年轻人们在水边燃起的很多巨大的火堆的火星到处跳跃,火光的影子连附近幽暗的水面都覆盖了……各种形态的明暗火焰犹如游动的水蛇时隐时现,那些飘落的火星仿佛坠落的星辰,一阵阵地在水中熄灭。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要求包含被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洗衣物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否则可能越洗越脏。首先,不少年轻人为了省事,__________,其实消毒液中的成分会与洗衣液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消毒效果,还有可能对皮肤带来伤害。正确顺序是先用消毒液浸泡待洗衣物,漂洗过后___________。其次,一些人为了省事,总喜欢____________。穿过的衣服汗渍会残留在衣物上,不及时清洗会损伤面料,严重还有可能导致衣物发霉,如果和其他待洗衣物混放,污染范围就会扩大。此外,还有一些人都习惯不仅外衣、内衣还是袜子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衣物变得更脏。因此,在浸泡和洗涤时,一定要将内衣、外衣、袜子分开。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还有一些人都习惯无论外衣、内衣还是袜子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衣物变得更脏。 B . 还有一些人习惯不仅外衣、内衣还是袜子都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衣物变得更脏。 C . 还有一些人都习惯不仅外衣、内衣还是袜子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使衣物变得更脏。 D . 还有一些人习惯无论外衣、内衣还是袜子都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使衣物变得更脏。
四、材料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须掌握的技能。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窝了文人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一生的追求。在人心趋于浮躁的今天,亟需聆听古琴这种恬淡、平和的音乐,使我们的内心得以回归宁静。而修身养性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