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

更新时间:2023-01-25 浏览次数: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háo)    挂(juàn)    塘(ào)       俄(qǐng) B . (qīn)    (sàng)乱    此屋(xiàn)   大(bì) C . (wù)    广(shà)     冰辙(niǎn)    两(bīn) D . 口称(chì)  两(jì)     红(xiāo)      牛头(xì)
  • 2. 下列划线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时眼前突兀此屋(看见) B . 得广厦千万间(安然) C . 茅屋秋风所破歌(把) D . 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
  • 3.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风雨不动/安如山 B . 俄顷/风定/云/墨色 C . 身上衣裳/口中食 D . 牛困/人饥/日已/高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系向牛头充炭直 B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5. 下列对《卖炭翁》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诏书”,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 6.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 B . 诗中表达了对“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种“对面为盗贼”的世风的慨叹及怨愤。 C . 诗歌写的是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D . 诗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 7. 杜甫(712年—770年),字,自号。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 9. 《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10. 古诗默写。
    1. (1) 夜来城外一尺雪,
    2. (2)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3. (3) 《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诗句是:
    4. (4) 《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
  • 11. 阅读下面的课内古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卖炭得钱何所

      ②心忧炭贱天寒(

      ③翩翩两来是谁(

      ④系向牛头充炭

    2. (2)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3. (3) 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 .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4. (4) 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
  • 12. 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完成下题。

    石  壕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1) 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      )
      A . 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 . 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 . 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 . 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2. (2) 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3. (3)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 1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解释诗中下列词语。

      ①俄顷:

      ②何由彻:

    2. (2) 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 (3) 填空。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4. (4)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5. (5) 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三、综合运用
  • 14.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1. (1) 【听音台】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它用优美的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2. (2) 【说话吧】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

    3. (3) 【读书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出自

      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

    4. (4) 【写作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 15. 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