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

更新时间:2023-02-23 浏览次数:27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利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时,统计结果可反映其真实值 B . 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其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段内必定会增大 C . 年龄组成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D . 利用性引诱剂捕杀某种群中的雄性个体后,该种群的死亡率会上升
  • 2. 如图表示种群的特征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我国通过实施“二孩”或“三孩”政策可调整人口的④,一般不会影响⑤ B .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其种群的⑤,可以明显降低① C . 所有生物的种群数量特征都包括①~⑤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D . 某种杂草在田野中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 3.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第一次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原地放回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第二次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获

    306

    48(标记后放生)

    37(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获

    298

    43(其中6只标记)

    32(其中8只标记)

    A .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 . 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 .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 . 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 4. 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记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 . 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 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 . 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100km2
  • 5. 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 B . 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 . 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 D . 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m
  • 6. 美国白蛾,又名秋幕毛虫。常产卵于树叶背部且产卵量大,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味性。美国白蛾主要以树木叶子为食,可对入侵地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属于我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下表表示技术人员统计的国内某区域美国白蛾的数量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年份/年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种群密度/(只/公顷)

    2

    10

    54

    1221

    3322

    8232

    19545

    A . 据表格中数据分析,调查期内该区域的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变化大致符合“J”型曲线模型特征 B . 美国白蛾大量增殖,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区域缺乏美国白蛾的天敌 C . 美国白蛾可能会使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D . 1996年,该区域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 7. 如图展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b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则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B . 环境容纳量为K2时,对该种群最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 . 若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 D .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目,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因此而改变
  • 8. 科研人员连续两年对某岛屿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据图可知,不同季节社鼠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生存能力不同 B .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 C . 从春季到夏季,社鼠雌性个体存活率要小于雄性个体 D . 第二年的秋季,该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比第一年更少,可能与环境有关
  • 9. 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B . 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 C . 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蝗灾 D . 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对其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
  • 10.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昆虫的行为发现了可能导致蝗虫聚集的最关键因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4VA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4VA可与飞蝗锥形感受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结合发挥作用,若敲除OR35基因后,飞蝗突变体的触角与锥形感受器神经电生理反应显著降低,突变体对4VA的响应行为也会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通过人工合成4VA来诱杀飞蝗以防止蝗灾发生,这种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B . 种群密度是飞蝗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飞蝗种群密度越大代表种群数量越多 C . 自然状态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可处于不规则的波动中,也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种群爆发 D . 影响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有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也有天敌、传染病、气候等非密度制约因素
  • 11. 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关于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a点以前,该种群的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B . a~b时间段内该生物很少被捕食,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 如果生物数量变化出现曲线甲,有可能与季节变化相关 D . 如果该生物数量变化如曲线丙,说明此草原条件较好,该种生物数量较长时间高于K
  • 12. 如表为研究人员对某地区长毛兔种群进行调查的数据结果。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组成

    幼年组

    亚成年组

    成年组Ⅰ

    成年组Ⅱ

    小计

    雄性/只

    10

    27

    10

    5

    52

    雌性/只

    8

    20

    10

    7

    45

    合计/只

    18

    47

    20

    12

    97

    组成百分比%

    18.56%

    48.45%

    20.62%

    12.37%

    100%

    性别比例(♀:♂)

    1:1.25

    1:1.35

    1:1

    1:0.71

    1:1.16

    A . 调查该长毛兔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应容易脱落,也不应引起天敌注意 B .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长毛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属于稳定型 C . 该种群不同组别的性别比例均不同,说明调查数据不合理 D . 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种群数量特征外,还有环境因素
  • 13. 关于“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 , 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 . 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 .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 .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 14. 麻雀是雀科、麻雀属的27种(物种)小型鸟类的统称,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非常喜欢群居,秋季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冬季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窝产卵六枚左右,每年至少繁殖2窝。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某地区所有家麻雀、树麻雀和山麻雀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 麻雀群居时数量多,故季节变化不是影响其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C . 麻雀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是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之 D . 麻雀虽生活环境隐蔽、复杂,但调查种群密度时仍需要采用标志重捕法
  • 15. 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A,B岛环境条件(面积、植被、气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B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A岛,而且6-8月发现有野猪活动的痕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研究人员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来调查社鼠的种群密度 B . 据图推测4月和6月分别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 C . B岛在6月后社鼠数量相对于A岛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强度更大 D . 两个岛屿均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社鼠种群的更新
  • 16. 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常将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之比记作λ。如表是科学家根据某草原中野鼠种群在1992年到2012年数量变化计算所得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λ

    1

    1

    1

    0.75

    0.60

    1

    1.25

    1.75

    2

    2

    2

    A . 1996年野鼠种群数量与2002年野鼠种群数量相同 B . 2008年,该草原中野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C . 2002年到2008年,推测野鼠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 . 预测野鼠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 17. 甲、乙、丙、丁图示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和图丁可体现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种群数量增长的特征 B . 图丙d时间点时,种群数量可存在最大值,可能比环境容纳量数值略高 C . 若丙表示某农田生物害虫相关曲线,防治的最佳时间应该在c点左右 D . 若乙表示某海洋经济鱼类相关曲线,捕捞后以a点对应数量作为剩余量参考为宜
  • 18. 为了探究从重组大肠杆菌中提取质粒的适宜培养时间,科研人员通过培养大肠杆菌并抽样计数、提取质粒进行电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培养大肠杆菌时需设置空白对照,以检测实验过程是否有杂菌污染 B . 培养大肠杆菌过程中,摇床培养可防止大肠杆菌聚沉、减少菌体间的质粒转化 C . 涂布平板培养大肠杆菌时,倒置培养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减少杂菌污染 D . 在0~28h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16h左右提取质粒较为适宜
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
  • 19. 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只有通过调查获知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才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如图为关于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由图1可知,b点的含义是d点的含义是
    2. (2) 影响该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由图2可知,前4年该种群数量,第9年调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第年该种群密度最小,如果该种群维持第16~20年间的增长趋势,则该种群数量将呈型曲线增长。
    3. (3) 在渔业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获得更多的鱼,又不危及第二年鱼的产量,所以渔网的网目不能过小,否则影响来年鱼的产量,原因是(请从种群特征角度解释)。
    4. (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因素在(至少写出两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5. (5) 请解释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
  • 20. 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2. (2) 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
    3. (3) 二化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通常会用农药来防治。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一块1000m2的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记录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二化螟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经过调查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16只/m2 , 调查二化螟种群密度选用样方法而不选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

  • 21.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该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1. (1)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2. (2) 在取样前应轻轻试管。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填“前”或“后”)滴加样液。
    3. (3) 在计数前,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只有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个。
    4. (4) 比较图乙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A、B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依次是。(填“A>B”“A=B”或“A<B”)。
    5. (5) 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填“相同”或“不同”),可能的原因为
    6. (6) 图丙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 a→b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B .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 . b→c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D . a点和c点的种群数量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