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渐减少在欧洲的直接驻军。1947 年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制定英国国防《总体战略计划》。该文件沿袭了英国海洋战略传统,形成了“以英伦诸岛和中东为支点,注重保护二者周围海洋航线”的三大支柱原则。《计划》认为威慑是阻止战争的最有效方式,优先发展军事科技和空中进攻力量,利用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领土和意识形态。《总体战略计划》所确立的战略需求远高于英国的经济承受能力,高估了英国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
——陈向年《英国防务战略研究》
材料: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1939年1月31日至2月1日,德国共产党在伯尔尼召开代表会议,强调必须建立广泛的人民阵线,联合各国人民制止法西斯的大屠杀。1942年5月,莱茵河下游和鲁尔区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召开代表会议,号召德国人民以一切手段推翻希特勒政权,结束战争,使德国人民从法西斯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德国共产党人在各地建立反抗组织,仅在柏林就有30余家大工厂建立了分支组织。他们还出版地下报纸《鲁尔呼声》等,并散发传单。1943年有12种反法西斯报纸在德国秘密出版。当年7月,鲁尔区各工厂联合大罢工,抗议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随着德国法西斯在各个战场的惨败,他们不仅在工厂加强宣传活动,还深入到军队、监狱和集中营进行反战宣传。有的帮助外国劳工和战俘逃跑,有的出版反对希特勒的宣传品。盖世太保对德国共产党人和民主战士加紧进行血腥镇压。据统计,从1940年至1944年,被残杀的民主战士达15000余人。
——摘编自黄玉章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艾森豪威尔当时对英军的实力进行过调查,他说:“英国的人力资源已经达到了18岁到52岁的妇女都动员起来的紧张程度:英国的陆军分散在印度、中东和北非。”但另一方面,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战略.上死死抱住地中海这个大英帝国生死攸关的生命线,“一开始就不肯认真看待1942年在法国作一次牺牲性登陆的任何建议”。在政略上,它想让苏德相互厮杀,两败俱伤,以便保存实力,获取战后有利的国际地位。因而,这种拖延是其既定方针的延续。但是,出于战胜法西斯的长远利益考虑,英、美、苏三国还是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并最终付诸实施。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伞兵部队首先发动进攻。至此,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也因此具备了收复西欧大陆的条件。经过这次会战,希特勒试图避免两线作战的希望完全破灭,整个西欧都在盟军的兵锋之下。
——摘编自叶伯华、张毓诗《欧洲第二战场与英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