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36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有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就是把农村看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在该史学家看来,苏联(   )
    A . 重点发展农业 B .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 以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 D . 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 2.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以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 .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 3. 请欣赏漫画《祸水东引》,漫画中英法两国旁观希特勒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打算“让他去进攻苏联”。这反映出英法一直都在推行(    )

    A . 门户开放政策 B . 闭关锁国政策 C . 绥靖政策 D . 不抵抗政策
  • 4. 下列属于拉美民主革命与改革共同特点的是(   )
    A .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 开展游击战争 C . 为维护宪法而斗争 D . 由共产党领导
  • 5. 列宁于1917年3月从瑞士发电报给俄国同仁:“完全不得相信新政府,一丝一毫也不支持……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这说明列宁(   )
    A . 主张必须推翻沙皇政府 B . 对民众的现实诉求清楚 C . 要求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 . 反思巴黎公社失败教训
  • 6. 从1925年起,苏联要求农业税以货币形式缴纳,税额按产量计算,农民出售粮食换取货币,而粮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比较低廉;政府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其主要目的是(   )
    A . 稳定税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B . 为反法西斯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C . 集中力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D . 积累资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7. 有人说,《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B . 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C . 联合国大会上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表决权 D . 联合国秘书处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 8. 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了世界新秩序,建立了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 国际联盟 B . 联合国 C . 华约 D . 北约
  • 9. 1914年奥匈皇储被刺事件发生后,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一态度促使美国(   )
    A . 釆取中立政策借机大发战争横财 B . 超脱战争之外而严格恪守中立 C . 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和平 D . 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
  • 10. 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B . 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C . 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D . 战争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有些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其中斗争取得显著成果的主要是(   )
    A .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B . 摩洛哥反对西、法的斗争 C .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D . 坦桑尼亚人民的抗法斗争
  • 12. 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据此,正确的看法是(   )
    A .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 B . 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其结果已显现 C .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D . 十月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 13. “随着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英法受到严重削弱,世界上只剩下美苏两大强国。”上述言论主要阐释了(   )
    A .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B . 一度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欧洲失去昔日的辉煌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 . 美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14. 下图是雅尔塔会议会场,就是在这张会议桌上,战后的世界秩序被基本确定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主要就哪些问题达成协议(   )

    ①结束战争    ②处置法西斯    ③战后世界安排    ④组建军事集团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5. 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 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B . 提高印度民族自尊心 C . 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 D . 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
  • 16.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大理院院长王宠惠。广州军政府的代表伍朝枢因抵制北洋政府的命令没有赴会。另有全国各派团公推的“民众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二人,加上随员、顾问等代表团人员多达132人。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内部纷争导致国家主权的丧失 B . 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C . 各种政治力量已开始走向团结 D . 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17.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该盟约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 “集体安全”和“大国一致” B . “集体安全”和“委任统治” C . “维护和平”和“大国一致 D . “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
  • 18. 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相继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 .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B . 都没有得到国际援助 C . 法西斯势力较早实现了联合 D . 各国反法西斯的力量相对弱小
  •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以下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二战爆发的是(    )
    A . 国际联盟的建立 B .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 . 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D . 《非战公约》的签订
  •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
    A . 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 B . 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C . 维护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主宰世界 D . 两大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
  • 21. 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这反映出(   )
    A . 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 B . 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 C . 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 D . 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
  • 22. 之所以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改变,是因为它(   )
    A . 瓦解了帝国主义势力 B . 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C . 赢得了各国的民族独立 D . 引发了新的世界大战
二、非选择题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为此,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在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德意日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土的归属与边界;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以美苏两极对立为基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在欧洲也就终结了,但在东亚,情况则要复杂些。雅尔塔体系的消解似乎开始得更早,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深远影响。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西部的主要城市已经有了大工厂和相当庞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其中大约250万工人从事大规模的制造业和采矿业……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困苦,对拥有土地的贵族,对沙皇政权,怨恨重重,因此,在反对旧政权的斗争中,有可能充当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

    材料二:(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随后不久,莫斯科的政权也被苏维埃夺取。……终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控制了前沙皇俄国大部分地区。

    ——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俄国革命有哪些有利条件?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条件决定了俄国走上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2. (2) 材料二中的夺权运动是指什么事件?夺权运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