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更新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44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
      A . 无划分指标依据 B . 与自然河道一致 C .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 .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 .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 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 .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 . 市场 B . 技术 C . 资金 D . 交通
  • 2.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 . 整体性 B . 差异性 C . 关联性 D . 连续性
    2. (2) 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 .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 .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 .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 . 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 3. 某地区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经常被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为“怪”,陕西和云南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云南十八怪:四季服装同穿戴,鲜花四季开不败,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裤带,房子半边盖,手帕头上戴,秦腔不唱吼起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在传统的民居中,陕西的房子“半边盖”,而云南却出现底层空置的竹楼,对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 陕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废弃的煤井便成了居民的房子 B . 云南竹子多,且竹子可以驱蚊防虫 C . 陕西人多地少,云南人少地多 D . 陕西气候干燥,黄土具有直立性,适宜建窑洞
    2. (2) 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裤带”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云南盛产小麦,陕西盛产玉米 B . 云南降水丰富,陕西气候干燥 C . 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D . 云南水蚀严重,陕西风沙危害严重
  • 4.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 . 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 B . 有明确的边界 C . 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 . 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2. (2) 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A . 相对一致 差异 B . 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 . 差异 整体 D . 地带 非地带
  • 5.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巫山东西两侧的“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   )
      A . 无划分依据 B . 有明确的边界 C . 气候类型一致 D . 地形单元一致
    2. (2) “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   )
      A . 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 B . 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 C .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D . 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 6.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的许多方面都非常独特,因而引起了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和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
      A . 纬度差异巨大 B . 空间距离遥远 C . 中间相隔多个地形区 D . 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2. (2) 下列关于两地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牧业为主 B . 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 C . 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 . 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 7.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 . 气候比现代寒冷 B . 降水比现代丰富 C . 受人类污染严重 D . 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2. (2) 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 . 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 . 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 D . 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 8. 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徽派民居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代表性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徽派建筑群落中,民居普遍楼层较高且楼间距较近,其原因可能是( )

      ①建筑用地少 ②人口较多 ③方便生活起居 ④经济实力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 (2) 徽派建筑群落中户与户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隔开,设计马头墙的主要目的是( )
      A . 防风 B . 防沙 C . 防火 D . 防盗
    3. (3) 徽派建筑中,天井的现实作用是( )

      ①增强采光效果 ②加快排水速度 ③节省建筑成本④通风降低湿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9. 读我国某地区1976年至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该地区的农业要素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 . 农业人口比例 B . 种植业产值比例 C . 农产品商品率 D . 耕地面积
    2. (2) 下列地理因素或现象,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关联性较低的是( )
      A . 地形因素 B . 气候因素 C . 城镇化进程 D . 生态修复
  • 10.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 B . 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 C . 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 D . 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
    2. (2) 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大的原因是(   )

      ①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 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 ③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 ④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11. 我国某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图中①~⑨分别为:①包头、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⑤川西草原、⑥攀枝花、⑦昆明、⑧桂林、⑨赣州。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
      A . ①→②:草原森林之旅 B . 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 . 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 . 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2. (2) 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A . ①⑥ B . ①⑧ C . ②④ D . ④⑥
    3. (3) 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写错了一处,这一处是( )
      A . ①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B . ②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 . ⑤地—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 D . ⑦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二、综合题(共50分)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2月7日至23日,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黑海之滨的索契成功举行。索契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世界纬度最高的亚热带气候区,是俄罗斯唯一具有亚热带风情的旅游度假胜地,被称为俄罗斯的“夏日之都”。

    材料二:索契和温哥华(第21届冬奥会主办城市)所在地区局部图。

    1. (1) 读图归纳索契和温哥华地理位置的共同点。
    2. (2) 简要说明两地区建滑雪场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3. (3) 比较温哥华与索契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原因。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下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 (1) 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 (2) 湖、池、溪、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3. (3) 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图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 14.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 (1) 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 (2)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见图中照片)。简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 (3)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 (4) 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古城衰落的原因。
  • 15.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
    2. (2) 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
    3. (3) 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