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7课 古...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4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这种现象(   )
    A . 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B . 强化了元的外贸优势地位 C . 维护并扩大了大一统国家 D . 有利于弥合国家间的矛盾
  • 2. 宋代岭南潮州窑考古发现了一批瓷西洋狗,如下图。其中瓷西洋狗脸部很短,耳圆而大,下垂身矮,姿态各异。雕刻捏造技巧相当高明,造型生动逼真。这(    )

    潮州窑出土的瓷西洋狗

    A . 推动了宋代的物种交流 B . 推动了瓷器的技术进步 C . 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D . 说明社会审美情趣变化
  • 3. 如表是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1461—1483年在位)采取的一些措施,其行为(    )

    时间

    措施

    1474年

    向布里新托尔城所有建造新船的人提供奖赏

    1476年

    奖励了一位自费修造一艘“乔治·科布罕”号船的伦敦布商

    1480年

    授予托马斯·克罗夫特和三个布里斯托尔人特许状,赋予他们“到任何地方”从事三年贸易活动的权利

    A . 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 确立了英国商业霸主地位 C . 改变了东西方的贸易格局 D . 有助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 4.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表明唐朝中期以后的商业活动(    )
    A . 有时间限制 B . 商业区和住宅区分离 C . 有地点限制 D . 时间地点不再严格管制
  • 5. (2024高二下·大埔期中)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上述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陈述丝绸之路兴衰 B . 再现汉唐盛世风采 C . 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 D . 陆上交通发展迅速
  • 6. 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这表明(    )
    A .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 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C . 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D . 大都是全国经济中心
  • 7. 清代,无论是买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贷等都以契约作为凭证,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雍正、乾隆时期,既有官版契纸,也有民间手写契纸,如双方发生争讼,要出具契纸作为凭证。加盖官印的“红契”比未盖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清朝专制主义发展促进了契约的发展 B . 清朝契约形式较前朝有了较大发展 C . 契纸凭证说明法治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 . 契约的发展推动清朝的近代化转型
  • 8. 如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表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 .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 . 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 . 重农抑商有所松弛 D .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 9. (2024高二下·钦州期中)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 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 . 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 . 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 10. 《北史·苏琼传》记载,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苏琼)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由此可见,当时(    )
    A . 赈济贸易南北互补 B . 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C .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 . 政府垄断边境互市
  • 11. 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    )
    A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 C . 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 . 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
  • 12. (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 .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 .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13. 下面展示了同一时期的中外货币图像。由此可知(    )

    A . 中外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B . 西方的货币已实现了统一 C . 中国铸币技术较为先进 D . 货币具有较强的文明特性
  • 14. 唐代的文献,如《酉阳杂俎》,对东非已有较详细的记载,但多属口传耳闻,而非目睹。在东非发现的中国古瓷器,最早的可追溯至宋代。这表明宋代(    )
    A . 瓷器已经享誉海内外 B . 与亚非的交往明显扩大 C . 政府的对外政策开明 D .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扩展
  • 15. 如表是宋朝国家专卖的五种形式。据此可知,当时宋朝专卖政策(    )

    形式1

    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部由国家进行。

    形式2

    国家给予专业生产者以本钱,产品由国家收购后出卖,或者转租商人销售。

    形式3

    进口舶来品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掌握,后转卖给商人出售。

    形式4

    商业经营许可政策,准许生产者出售给商人,由商人销售,国家向两者征税。

    形式5

    国家不干涉生产和流通,仅采取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

    A . 让利于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 . 规范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经营 C . 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优势地位 D . 解决了冗费带来的财政压力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的诉求。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同时还设立了负责契约订立与管理的“质人”。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东晋、梁、齐、陈都有“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的规定。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田产买卖必须向官府申煤,否则交易就会被视作无效。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信用借贷、信用证券、信用买卖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此外,抵押、质押、定金以及追夺、恩赦、保证担保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担保体系。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雇佣、婚嫁、合伙经营等都以契约作为重要凭证。同时,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代表封建政治权力和宗族势力对土地买卖干预的手续被取消。

    ——摘编自李秋梅《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19世纪末期以来,郑观应等人提出“商政”思想的付诸实践以及美国宪法、日本法学等西方法理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契约法规的重要转型。清末修律活动持续将近十年,制定了包括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典。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内务部通伤保护人民财产令》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神圣原则”。北洋政府时期,商事契约法发展起来,商事习惯在商事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大理院对传统契约法律原则进行了适当转化,包括概念的重新解释、近代法律词语的运用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中华民国民法》为主体的契约法,无论从体例、法律原则,还是具体法律内容,都趋于成熟,代表中国近代契约法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等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契约制度的新发展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千余肆”,后历经两宋明清的发展,古代商业行会达到了顶峰。古代行会规定,加入行会后在原料采购、商品销售、运输用人等方面,均可优于其他从业者,商业行会在行业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古代行会的发展离不开强力机构的支持。传统中国,外出经商者常常按地域籍贯形成商帮,遇事即互帮互助,商会作为工商业者的组织便承担起了这方面的职责,在社会保障和慈善公益方面也发挥了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古代商业行会推出禁止帮工成立自己的“行”“帮”等组织的习惯法,在司法上享有部分的自决权,有很多习惯法就是行会组织通过与地方政权的密切配合而议订的,不少还由官府出面发布,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摘编自张宇丞《古代商业行会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商业组织的革新是城市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商会是在清末出现的最为普及的新式商人组织。1896年,张謇议设的商会是包括各行各业的综合机构,也是介于官商之间的桥梁机构,至1912年,全国商会达998所。1930年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商会法》和《同业公会法》,仅徐州就陆续改组或新成立同业公会36个,1930年冬,县商会改组,选出15人为执行委员,组成委员会,另选5人为监察委员,组成监委会。1932年,县商会设立了小额贷款处,向大商户筹集的贷款基金约1000元,无息借用,发放无息贷款的对象是小摊贩。1949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要求在“一些大中城市改组、改造旧商会,旧工业会、旧同业公会,先后成立工商联的地方组织以便教育和团结私人工商业家”。

    ——摘编自赵良字《还代商业组织的嬗变与城市社会美迁》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行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会组织的主要功能。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商业组织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