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三单元练...

更新时间:2023-02-16 浏览次数:2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共3小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hāo)  璀(càn)    基(jǐng)    撒手人(yuán) B . (xuàn)  畏(sī)        栏(zhà)      孜不倦(zī) C . 疾(nüè)    没(yān)      福(zhǐ)      自得意(míng) D . 腋(zhǒu)  杜(zuàn)  皱(zhě)    生物(qiǎn)
  • 2.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 .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 . 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 .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 3. 下面四句诗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B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C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D .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二、填空题(共1小题)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各题。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 (1) 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 .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C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的结果。 D . 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2. (2) 关于“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 . “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 “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 . 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3. (3) 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 . 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 .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 . 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四、解答题(共3小题)
  • 6. 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完成问题。

    阅读本文所谈的第一个故事,分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从“鲤鱼世界”谈到了“高维世界”的。

  • 7.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改正:

  • 8. 下列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原文中的四个语段在说明事理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填补下面的表格。
     

    原文语段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1)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2)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3)

    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在研究评价的时候发现,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疗效提高近十倍。

    (4)

    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 9.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政,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②当务之急是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容忽视。③谣言的传播与产生,与价值认知错位、心理焦虑恐慌有关。因此,④基于大数据对全国或地区不同层次的舆论,⑤可精准把握疫情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问题,甚至谣言问题,⑥继而邀请学者专家以新闻发布会、视频讲座等方式快速回应,⑦组织心理专家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进行精准性心理辅导和疏导,⑧以堵塞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窗子谈不上美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窗子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

    在中国,有多少工匠,(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或单独存在或互相交替使用,看起来就像有无数的组合。有简单的图案,也有独具特色的图案,一切都用薄薄的棕色或红色木条制作成。

    每当夜幕降临,从中国传统院落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发光的抽象画一样的木制窗子,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 , 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甬道长廊,婆娑竹影上。偶尔有人在室内走动,身影在洁白的窗纸上滑动,充满神秘的色彩。

    (节选自《汉字王国》有删改)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B . 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C . 即使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窗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D . 即使对称变化是窗子的设计原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2. (2)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