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朝鲜战争爆发后,据统计,日本直接向战场美军提供的“特需订货”达13亿美元,向驻日美军及辅助人员提供的“间接特需”达23亿美元;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外贸增长达2.8倍。日本战后制定“吸收型战略”的经济发展模式。1955年后,积极引进机械、石油等技术;1965年后,又引进了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联邦德国实行经济强国战略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7.5%;西德生产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品一半或一半以上销往国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引起殖民地社会各阶层、各种族人民的普遍不满。宗主国统治力量的削弱,为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
材料二: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其中第一条规定:“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材料四1955年的万隆会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患难国度艰难起步】
材料一: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于是,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改革失利发展失衡】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根本触动苏联模式。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3%~75%之间,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斯大林时期。此外苏联奉行霸权主义,与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在70年代,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0%~25%。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苏联的产业结构成为名副其实的“超重型结构”。
——摘编自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遭受挫折吸取教训】
材料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这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绝大多数苏联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