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

更新时间:2023-02-26 浏览次数: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

    A . 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 .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 .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 .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 B . 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 . 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 .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 3.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    当令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    , 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   

    A . 囊括  尽管  但是  不言而喻 B . 包含  即使  那么  当之无愧 C . 囊括  不仅  所以  显而易见 D . 包含  不但  而且  理所应当
  • 4.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 . ①④⑤②③ B . ③②①⑤④ C . ④⑤③①② D . ④③①⑤②
二、综合性学习
  • 5. 阅读下列材料,做一些思考。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 (1)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⑪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1)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提出论题“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 . 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C . 文章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培养实验精神。 D . 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2. (2) 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3. (3)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 7.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观,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诬明了电和磁是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瞭望》有改动)

    【注释】①画波浪部分文字选自《瞭望》原文,未改动。

    1. (1) 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 (2) “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 (3) 结合选文第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于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4. (4) 选文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5) 选出下列关于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丁肇中联系现实和自己的经验阐明了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有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的精神。 B . 作者认为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C . 作者抨击了传统的中国教育,认为它歪曲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 . “格物致知”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