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五四学制)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 《说和做》-作业评价单

更新时间:2023-02-26 浏览次数: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寄(hán)         果(shuò)            炯目光(jiǒng) B . (bài)         补(xiào)            乎不同(jiǒng) C . 心(qiǎn)        起(dié)             尽心血(lì) D . 然(hè)          深(xiāo)            气冲牛(dòu)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独裁 高标 心会神疑 潜心惯注 B . 游行 慨书 视死如归 一反即往 C . 淋漓 救济 心不在焉 群蚁排衙 D . 典藉 疏赖 昂首挺胸 望闻问切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仰之弥高 , 越高,攀得越起劲。(更高。弥,更加。) B .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C .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D .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气势之盛可以跟斗牛相比。)
  •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攻破这个科学难题,他一年多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 , 把家庭放在一边,现在终于成功了。 B . 我们不应兀兀穷年 , 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 . 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两岸的气候条件却迥乎不同 D . 细细算来,他大半辈子沥尽心血 , 创作了许多诗歌,虽然增添了许多白发,却对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5. 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闻一多)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②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③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A . 拟人 排比 对比 B . 比喻 排比 对偶 C . 比喻 对比 对比 D . 拟人 比喻 对偶
  • 6. 下列有关《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作者臧克家,是山东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被誉为“农民诗人”。 B . 本文从闻一多作为学者、诗人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介绍他的“说和做”。 C . 在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 . 本文用“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的例子来衬托闻一多先生对学术研究的专注。
二、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1) 从文中找出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
    2. (2) 文中说闻一多先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闻一多先生做的三件事,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他这样做的目的。

      目的:

    3. (3) 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4. (4)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 .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 .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的写作过程。 D . 第③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⑫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选文前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 (2) 选文中写了闻一多“说”和“做”的哪三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 (3)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五月三十日《南方周末》

    1. (1) 文章①—③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 (2) 请联系前后文,谈谈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3. (3) 文章写闻一多先生上课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举一处侧面描写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4. (4) 文章写了不少闻一多先生上课的事,从这些事里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闻一多先生到西南联大后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香不剃须”,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B . 闻先生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做学问,以至有人戏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C . 闻先生讲唐诗,把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样讲唐诗,必须既是诗人,也是画家。 D . “我”颇具歪才,对李贺诗歌独具特色的理解,深得闻一多先生的赏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修髯飘飘

    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步行来听闻先生的讲课。他很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内容,讲得层次分明,文词生动,引人入胜。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好些人回忆闻先生时都讲到了他讲楚辞的情景,都说他讲课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的确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的创作时,还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他亲自用墨笔临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别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下巴下只有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得他轮廓分明,显得潇洒而又坚毅。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来,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⑤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⑥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那时抗战已经胜利。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为 其另立一个半身像,最好是铜像。这个半身像可以没有胡子。

    1. (1) 本文以“修髯飘飘”为题,有什么好处?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

      ②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下巴下只有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得他轮廓分明,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3. (3) 联系全文来看,闻一多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四点即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