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精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3-08 浏览次数:6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 30 个,每题 1.5 分,共 45 分)
  • 1. (2023·温州模拟) 公元 471 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
    A . 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 B . 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C .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 D . 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2. (2023高一上·期中)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皮日休意在(    )
    A . 肯定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 . 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 C . 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D . 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
  • 3.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据《唐国史补》载:“长安风俗,自贞元侈工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弈,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这反映了唐都长安(    )
    A . 崇奢享乐成为文化主流 B .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D . 市民阶层活动丰富多彩
  • 4.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唐贞观三年(629 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边疆民族政权。此后,吸收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并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这可用以说明(    )
    A . 吐蕃政权推行汉化改革 B . 唐朝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C . 中外文明间的友好交流 D . 唐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一体化管理
  • 5.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下表是天宝元年(742 年)部分边防兵力分布简表,边防总兵力约占全国总兵力 85%以上, 这反映了当时(   )

    节镇名称

    将领族属

    兵员/人

    马匹/匹

    安西节度使

    胡人

    24000

    2700

    河西节度使

    汉人

    73000

    19400

    陇右节度使

    胡人

    75000

    10600

    朔方节度使

    汉人

    64700

    14300

    河东节度使

    胡人

    55000

    14000

    范阳节度使

    胡人

    91400

    6500

    剑南节度使

    汉人

    30900

    2000

    A . 少数民族掌握地方大权 B . 重视边防建设应对分裂势力 C . 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 . 军事部署外重内轻潜伏危机
  • 6.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九品中正制最初由中央委派“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所任地的士人。到了中后期,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大,不仅控制着地方的经济税收,还掌控着对人才举荐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    )
    A . 选官制度的异化 B . 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
  • 7. (2023高一下·富锦) “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 营造了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 B . 选拔标准异常严苛 C . 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 D . 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 8.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有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同掌机务等,最多时名号竟然多达 40 多个。这表明唐朝(    )

    A . 政事堂议政制度遭到破坏 B . 君相矛盾解决 C . 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 D . 相权趋于弱化
  • 9.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下图这一制度(    )
    A . 利于保证农民不违农时 B . 推行单一的货币税 C . 以全体男子为计征对象 D .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 10.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议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釆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该议论主要表达(    )
    A . 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 . 制度创新增加财政收入 C . 征税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 . 新法推行增加百姓负担
  • 11. (2023高三上·新疆月考) 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慧远大师曾在庐山讲授《仪礼·丧服》。南朝梁武帝时,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丧服》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 B . 三教合流渐成趋势 C . 佛道思想日益本土化 D . 儒家文化颇具影响
  • 12.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 尉迟乙僧,出身于阗国贵族,擅长画佛像和人物肖像,作品多取材于西域各民族,留有画作《番君图》《龟兹舞女图》。他把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丰富和发展了唐代的绘画艺术,并在贞观年间被授官封爵。尉迟乙僧的成就反映出当时(  )
    A . 主动开放的对外政策 B . 佛教受政府重视 C . 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D . 绘画技艺的成熟
  • 13.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以下是成书于约 533 一 544 年《齐民要术》部分目录简表。据此可知,北方(   )

    目录篇目

    涉及领域

    耕田、收种、种谷、施肥

    耕作技术

    谷(84 个品种)、豆、麦、麻、稻等 13 篇

    农作物品种

    种蔬菜 12 篇

    蔬菜种植

    枣、桃、李等果树栽培 12 篇

    果树栽培

    畜、禽及养鱼 6 篇

    畜牧、养鱼

    酿酒 4 篇,酿造酱、醋、乳酪、储存 22 篇

    酿造、加工

    A . 经济远远超过南方 B . 具有民族交融特色 C . 农耕经济发展充分 D . 商品生产高度发展
  • 14.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
    A . 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 B . 在朝贡贸易中主张恩威并施 C . 践行平等的民族理念 D . 注重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 15.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宋太祖说:“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一遇凶岁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一举措的消极影响是(   )
    A . 诱发了灾民起义 B . 助长了懒惰的世风 C . 加剧了藩镇割据 D . 削弱了禁军战斗力
  • 16.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转运使是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权扩大,实际上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路的财赋、监察等。宋代转运使职能的变化(   )
    A . 结束了节度使各自为政的局面 B .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 . 扭转了政府长期的“冗费”局面 D . 使得知州权力基本被架空
  • 17.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至是,虽两河之雄,并起于世,亦将束手听命,求制于文墨之吏,而无所容辞”。这些措施虽有效防止了内乱,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但给北宋的政治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那就是(    )
    A . 边疆危机不断,军队战斗力低下 B . 制度过于僵化,削弱了中央集权 C . 地方权力受限,限制了地方的发展 D . 文官高于武将,导致矛盾不可调和
  • 18. (2022高一上·华安月考) 1005 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这次和议,宋的损失虽不算大,却是有宋以来空前未有的屈辱。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和平达一百一十七年。辽于订盟后,大举汉化,内政进步甚速。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 有利于宋辽边境生产的恢复发展 B . 导致北宋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 C . 使辽国的统治中心移到黄河流域 D . 致使辽军事实力增长超过北宋
  • 19. (2024高一下·海淀期末)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 . 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 . 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 . 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 . 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 20.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澶渊之盟”后,辽国朝野上下逐渐形成“学唐比宋”的风气,他们设官制管理,奖励垦荒,征收赋税;颁行《五经》,兴建学校,开设贡举等。辽道宗更曾言“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辽国的教育体系完备 B . 民族政权的社会转型 C . 少数民族的全面汉化 D . 契丹民族特色的丧失
  • 21.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由于契丹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水平、政治文明与汉族的有很大差别,因此,辽采取了南北面官制,即“两翼制”,官分南北,北面官治部族、属国,南面官治汉人州县。此种做法(   )
    A . 不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B . 使边疆管理呈现边内一体趋向 C . 基本消除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D . 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特色
  • 22.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 . 唐朝长安城 B . 北宋开封城 C . 南宋临安城 D . 金朝中都城
  • 23.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台湾在元朝时被称为“瑠求”或者“琉求”。《元史·瑠求传》记载:“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瑠求相对,亦素不通”。为加强台湾事务的管理,元朝设置(     )
    A . 北庭都元帅府 B . 澎湖巡检司 C . 奴儿干都司 D . 理藩院
  • 24. (2022高一上·天津期中) 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   )
    A . 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 B .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C .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D . 官员素质大大提高
  • 25.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
    A . 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 . 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 .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 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 26. (2024高二下·鹤山月考)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 . 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 . 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 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 . 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 27. (2024高三下·康保模拟) 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南及云贵,东达江浙,西抵甘陕,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因此有回回人遍天下之说。这一现象(  )
    A . 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B . 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C . 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D . 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
  • 28.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
    A .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 . 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 . 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 .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 29.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有学者通过研究绘制了宋代绢制品的配给机构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B . 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C .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 .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 30.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七年(1270 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到至元二十六年,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这主要反映了(    )
    A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外贸税成为主要财源 C . 商品经济相当繁荣 D . 民族压迫日益加重
二、主观题(55 分,共 4 道)
    1. (1)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元朝边疆管理多地呈现出的趋向。
    2.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高峰的原因?
    3. (3) 榷场设置有何作用?
  • 32.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本土混乱 ,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业、手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超越空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 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 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处,今者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宋史.陈亮传》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朝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 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人,..中国历代王朝将亡各种亡征,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1. (1) 材料一中,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民族的汉化政策都有什么相同之处?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有什么意义?
    3. (3) 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 33.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 34. (2023高一上·裕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①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②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汴京)“又东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③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④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

    ——摘编自苏洵《嘉祐集》

    材料中画线部分描述的是宋代的史实,任选其中三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