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9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23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这是数百年来多少旷世枭雄所梦想的目标,…这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大分裂,人们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材料反映了隋朝的统一(   )
    A . 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 B . 开创了新的大一统局面 C .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D . 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 2. 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608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丁男不足,妇女也被征发。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611年,隋朝出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 社会矛盾激化 B . 生产力被破坏 C . 人民安居乐业 D . 妇女地位上升
  • 3. 武则天统治时期,宰相的任命不断打破常规,其任职资格越来越低,一些五品、六品的官员就可能被直接任命为宰相。其目的在于(   )
    A . 拓宽人才选拔方式 B . 任用有才能的人 C . 加强对宰相的控制 D . 提高官员的待遇
  • 4.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这有利于(   )
    A . 形成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 B .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C . 实现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 D . 推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5. 鉴真东渡日本曾说“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而玄奘西行天竺也说到“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这反映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
    A . 矢志不渝 B . 谦虚谨慎 C . 刚正不阿 D . 助人为乐
  • 6. “其先是想中央集权,由中央指派大吏到外面去,剥夺地方官职权。而结果反而由中央派去的全权大吏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后终至把王朝消灭了。”这一现象发生在(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7. 有学者认为,宋朝国策是“强干弱枝”。其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中央集权,使中央的各项权力如军、政、财、法等权都超越地方;二是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改。这一国策的实施(   )
    A .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 . 解除了武将专权的积弊 C . 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D . 加速了元朝统一的实现
  • 8. 小史同学整理了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如下表,据此可知,变法有利于(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A . 实现人人平等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增加政府收入 D . 促进社会安定
  • 9.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早期鸡冠壶仿马背上容器马盂而制,后变成扁身环梁式,仍似皮囊式样。再发展,变成底部加固足和带提梁式,便于室内生活,可以放在桌上或地上。辽圣宗以后,鸡冠壶逐渐消失。鸡冠壶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契丹民族(   )
    A . 始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点 B . 不断进行“封建化”的历程 C . 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D . 逐步接受汉民族的生活方式
  • 10. 下图所示漫画描绘的史事发生在(   )

    A . 辽与北宋之间 B . 金与北宋之间 C . 金与南宋之间 D . 元与南宋之间
  • 11.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 农业的发展 B . 手工业的兴盛 C .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 对外交往的频繁
  • 12. 建立年号是中原正统王朝的重要标志之一。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到元宪宗蒙哥,一直没有建立年号。1260年,忽必烈建立年号“中统”,这反映了忽必烈(   )
    A . 延续草原的传统 B . 建立元朝的壮举 C . 统一中国的决心 D . 征服世界的野心
  • 13. 元朝时期,蒙汉、色目与汉以及其他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加速了(   )
    A . 行省制度的确立 B . 四等人制的实行 C . 元朝疆域的扩展 D . 民族之间的融合
  • 14. 南宋都城临安有“珠宝巷”“米市巷”“柴木巷”等地名,这反映了当时(   )
    A . 行业比较集中 B . 命名比较随意 C . 生活比较便利 D . 农业比较发达
  • 15. 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通过人工传磁,而使钢针磁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工具(   )
    A . 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 B . 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C . 发展了便捷的陆路交通 D . 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16. “问题并不完全在于他们所实行的考试制度本身,而更在于他们对考试本身的理解,考试本来是对于教育的总结,但却往往被人们当作了教育的目的,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必然会限制人们的全面发展,使考试结果与人们的实际能力脱节。”这一观点适用于评价(   )
    A . 唐朝的考试制度 B . 宋朝的考试制度 C . 元朝的考试制度 D . 明朝的考试制度
  • 17. 某学习小组要做郑和下西洋的项目式主题学习活动,下列地图中可用作他们学习素材的是(   )
    A . B . C . D .
  • 18.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荒政”一目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并录载了《救荒本草》和《野菜谱》两书的植物,作为不得已时的粮食代用品。这反映了他(   )
    A . 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 B . 亲自实验的科学态度 C . 胸怀百姓的仁爱之心 D . 严谨务实的大家风范
  • 19. 山海关、居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这些关城都是(   )
    A . 玄奘西行的重要关卡 B . 朱棣起家的龙兴之处 C . 长城沿线的防御据点 D . 清军入关的必经之地
  • 20.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清朝对哪一地区加强了管辖?(   )

    A . 新疆 B . 西藏 C . 蒙古 D . 台湾
  • 21.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这有利于(   )
    A . 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促进人地矛盾的解决 D . 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
  • 22. 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直接反映了清朝(   )
    A . 贪腐现象非常严重 B . 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C . 专制统治极端强化 D .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 23.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 . 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C . 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 . 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 24. 某初中组织七年级学生进行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开设古代中国人物肖像展(隋唐-明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准备资料阶段,小史同学搜集了下列人物肖像

    材料二:项目实施阶段,小史同学制作了项目式学习清单

    项目名称 古代中国人物肖像展(隋唐-羽清)
    驱动性问题 介绍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展示古代中国发展历程
    项目任务 布置展馆1:政治家馆
    布置展馆2:
    布置展馆3:
    学习成果 撰写中国古代发展历程学习心得体会

    请回答:

    1. (1) 小史同学不知道如何撰写人物展览解说词,请你撰写李世民的解说词,供他学习参考。
    2. (2) 你发现王安石的肖像既可以放进展馆1,也可以放进展馆2。据此,请你为其余2个展馆分别命名。
    3. (3) 为任意一个展馆选取2个你认为适合的历史人物(除李世民、王安石外),并结合这2人的事迹和影响说明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4. (4) 请你选取其中一个展馆,撰写中国古代发展历程学习心得体会。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径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 (1)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当时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2. (2) 有人认为,国以民为本。对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