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3-27 浏览次数:7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如图所示水利工程的作用是(    )

    A . 防洪、灌溉、排沙、航运、养殖 B .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方便运输 C . 形成完整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D . 沟通南北,促进政治经济交流
  • 2. 贞观时期,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B . 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C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 .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3.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 废分封,置郡县 B . 建立法律体系 C .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 实行科举制度
  • 4. 《新唐书》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新增进士科,科举制由此形成。下列最能体现科举制度公平和机会均等的是(    )
    A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顺 D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5. 2020年,青海省都兰县出土了8世纪左右(唐中期)的2000余件文物。有些文物的材质、纹饰、工艺中体现出青藏高原、中原地区和中亚、波斯等区域的多重风格。在出土的丝织物中发现了葡萄纹,在墓葬中还发现了葡萄籽。这些文物说明,青海都兰(    )
    A . 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一个节点 B . 当时处于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下 C . 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汇中心 D . 是中亚国家到达长安的唯一关口
  • 6. 导致下表所示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约529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A . 文景之治 B . 开元盛世 C . 黄巢起义 D . 安史之乱
  • 7. 《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反映了“大盗既灭”后,唐朝(    )
    A . 朝政腐败不堪 B . 经济衰落凋敝 C . 出现藩镇割据 D . 转向重武轻文
  • 8.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
    A .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担任地方长官 B .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9. 下表是北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对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类别

    考试次数

    合计取士人数

    平均取士人数

    贡举(文举)

    81

    600352

    360

    武举

    28

    868

    5

    A . 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和睦 B .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 . 文臣的才能远远超过武将 D . 北宋年间边境战事已减少
  • 10.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
    A .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 . 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 . 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D .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B . “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贸易往来 C . 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是因为这两个游牧民族贫穷落后 D . “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 12. 1260年,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由此可见(    )
    A . 忽必烈崇拜儒家文化 B . 蒙古族已经完全舍弃本民族文化 C .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源于汉族儒臣的帮助 D . 汉化政策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及元朝的统一
  • 13. 元朝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    )
    A . 疆域辽阔统一 B . 中央集权衰落 C . 民族交融频繁 D . 对外交往活跃
  • 14.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元朝的行省制度(    )
    A . 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B . 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C . 使机构过多,行政效率低 D .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15. 波兰历史学家记载: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己冲杀上来。此记载反映了火药(    )
    A . 出现于元朝时期 B . 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 . 运用于军事战争 D . 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
  • 16. 下图为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其中阶段④的特征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 17. 当代学者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称: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替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对皇权的监督限制趋向制度化 B . 政治的开明程度大大降低 C . 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D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了
  • 18. 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知识网络的形成。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应是(    )

    A . 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 . 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冲突 C . 明朝时期的中外交通 D .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 19. 下表为部分明代通俗小说作品情况表。表中所列居住地均属明代主要运河城市。这可以用来佐证(    )

    作品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隋史遗文》

    《新列国志》

    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袁于令

    冯梦龙

    居住地

    浙江杭州

    浙江杭州

    江苏准安

    江苏苏州

    江苏苏州

    A . 商品经济是世俗文学的基础 B . 小说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崛起 C . 历史传统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D . 通俗小说成为江南主流文化
  • 20. 明清时期,面对传染病流行,朝廷会减免税粮赋役、发放赈济以减缓灾情;一些满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也不避疫气施医送药,践行“不为将相,便为良医”的美德;不少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更是主动出资出力,救民济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 . 明清两朝政府重视防灾的工作 B . 疫情有助于消解阶级对立 C .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和国民行为 D . 明清的防疫体系趋于完善
  • 21. 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在台湾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 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控制 B . 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C .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D . 绝对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 22. 对以下中国古代南北战争比例变化表,解读正确的是(    )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87%

    76%

    61%

    68%

    50%

    29%

    26%

    13%

    24%

    39%

    32%

    50%

    71%

    74%

    A . 战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B . 隋唐五代是战争比例变化转折点 C . 中国古代战争演变趋势非常复杂 D . 由北多南少变为北少南多的状况
  • 23.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
  • 24.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观点中要包含“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两代在制度上的“突破性进展”。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的西南边疆为例,各举一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5.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是从哪些方面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
  • 2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的开凿牵引沿线城市和腹地经济。大运河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沟通国都长安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和浙东等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高长虹《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

    材料二: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用人唯贤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重视太学;完善科举考试制度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三:历史课教学板书(局部)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的发展

    ……“苏湖熟,天下足”南方农业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北方

    二  手工业的兴盛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三  商业贸易繁荣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材料四: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变化图

    1. (1) 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经济措施的共同点。这两位帝王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4. (4) 分析材料四中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