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

更新时间:2023-04-26 浏览次数:54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B . 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调查 C . 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D . 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
  • 2. 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A . 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共生关系 B . 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 C . 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 D . 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偏利共生关系
  • 3. (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 B .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C .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 .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 4. (2024高二下·乌鲁木齐期末)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 ①③④⑤ B . ②④⑤⑥ C . ①②③⑥ D . ③④⑤⑥
  • 5. 自然生物群落往往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森林中喜鹊筑巢的位置高低错落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沙漠仙人掌为争夺水分形成的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 同一水平方向上植被出现镶嵌性分布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 . 群落的组成和类型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 6. (2023高二上·伊川期末) 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B . 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C . 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 D . 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
  • 7. 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集团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
    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 . 冬天食物短缺会使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 B . 与集团内相比,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大 C . 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 D . 越冬水鸟生态位重叠取决于觅食行为和觅食生境的重叠度
  • 8. 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关于群落季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B . 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C . 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 D . 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
  • 9. 群落的形成是多种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热带雨林中很多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 B . 荒漠群落中,仙人掌在白天关闭气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 将草原中善于奔跑的动物迁入到森林,对这些动物的生活没有影响 D . 同种生物在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完全不同
  • 10. 某研究团队对崇明东难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4种水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 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A . 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B . 绿翅鸭和绿头鸭的觅食生境有重合,食物种类有差异,存在种间竞争 C . 水鸟的镶嵌分布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 . 生境1、2、3可看作自然演替的不同阶段,其中的水鸟不存在垂直分层
  • 11. 政府对青龙山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客土喷播进行复绿,使青龙山披上了绿装,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青龙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青龙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 C . 可以预测青龙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 D . 采矿产生的大石坑和深水塘,使群落偏离了自然演替的方向
  • 12. (2023高二下·富锦月考) 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湿地公园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B . 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 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D . 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 13. 在人工垦荒种植到弃耕过程中,某地经历了人工裸地→农田→草地演变,地上的植被在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地下土壤微生物也随之改变,但其速度明显滞后于地上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工垦荒种植改变原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弃耕后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恢复 B . 人工垦荒形成的裸地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由于缺少地上植被而没有垂直结构 C . 人工垦荒可明显改变地上植被类型,再通过植被来间接影响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 D . 该地经历了人工垦荒种植到弃耕后的逐渐恢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 14. 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组成群落的生物的种类、物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以及群落内生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春天草原返青,秋天草木枯黄,这些都不属于广义群落结构的范畴 B . 农田、鱼塘等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 . 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 D . 群落的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中
  • 15. 下列属于原始合作关系实例的是(   )
    A . 人肠道内的益生菌群可以抑制外来致病菌的入侵,还为人体提供维生素、叶酸等营养物质,而人体肠道为这些益生菌群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B . 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能起伪装保护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运输工具,从而可在更大范围内获得食物 C . 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内多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 D . 织巢鸟将鸟巢安在胡蜂巢上方,以防止猛禽攻击维鸟,织巢鸟与胡蜂相安无事
  • 16. 顶级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就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如图为不同环境下分布的顶级群落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北极地区的顶级群落最可能是苔原,因为苔原中生物生长所需光照和降水量较少 B . 热带雨林群落中,林下植物叶片一般较大,且风媒植物较少 C . 据图可知,若落叶林地区降水量持续增加,群落将演替为热带雨林 D . 年平均降水量为700mm,年平均温度为20℃的地区的顶级群落可能为草原或落叶林
  • 17. (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 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 . 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 . 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D .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 18. 互花米草引种后随着其快速繁殖,入侵本地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锐减。下图是某沿海互花米草入侵区域植物群落及主要鸟类类群分布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互花米草入侵后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 从光滩到芦苇丛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 互花米草入侵导致某些鸟类的食物减少、栖息地质量降低 D . 由于长期的协同进化,少数鸟类逐步适应互花米草生境
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
  • 19.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现象。
    2. (2) 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结构。
    3. (3) 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将增加。15年后的贝尔针茅草原群落(填“是”或“不是”)顶极群落,理由是。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
    4. (4) 科研人员发现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若要调查一公顷范围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20. 平潭岛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某研究小组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进行相关研究,部分数据如图所示。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特征

    演替阶段

    生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5年灌草丛

    1.21

    15.25

    15年针叶林

    2.02

    20.00

    25年针阔混交林

    2.51

    30.25

    35年阔叶林

    2.21

    23.25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研究者选择平潭岛上的不同坡度地区研究不同群落,这能体现群落的结构,其不同群落的演替过程依次是(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 (2) 平潭岛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其土壤pH和养分的变化分别是。根据图中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能否说明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总是一致的?请说明理由:
    3. (3) 研究发现,不同群落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肥力总呈正相关,其原因是
  • 21. 科研人员为探讨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玛河流域扇缘带弃耕20年以上的天然盐碱荒地,根据样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不同、综合物种和群落结构等因素,选择了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基本一致的白刺、绢蒿、花花柴、雾冰藜、梭梭和柽柳6种典型盐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般采用法对6个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
    2. (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通过其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来衡量,其中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可作为微生物整体活性的有效指标。AWCD值的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如图所示,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从整体来看,梭梭群落利用碳源物质的能力最强,依据是。通过对96hAWCD值分析,可知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位居第二。

    3. (3) 已知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演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