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本节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三首〉(石壕吏)》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37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 荡胸生/层云,决此进/叫 B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 吏呼/一何怒 D . 二男/新战/死
  • 2.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háo)    挂(juàn)    塘(ào)       俄(qǐng) B . (qīn)    (sàng)乱    此屋(xiàn)   大(bì) C . (wù)    广(shà)     冰辙(niǎn)    两(bīn) D . 口称(chì)  两(jì)     红(xiāo)      牛头(xì)
  • 3.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 俄顷风定云墨色(不久,一会儿) B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贫寒的穷苦人) C . 心忧炭贱天寒。(希望) D . 翩翩两骑来是谁?(这里形容宫使得意忘形的样子。)
  • 4. 文学常识填空。
    1. (1)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 “三别”之一。“三吏”除《石壕吏》外,还包括;“三别”包括。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零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2.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自,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 (3) 《卖炭翁》是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字,号,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运动,世称“元白”,与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二、综合
  • 5.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 6.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1. (1) 【听音台】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它用优美的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2. (2) 【说话吧】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

    3. (3) 【读书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出自

      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

    4. (4) 【写作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三、阅读与理解
  • 7. 课内阅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卖炭得钱何所       ②心忧炭贱天寒

      ③翩翩两来是谁      ④系向牛头充炭

    2. (2)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3. (3) 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 .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4. (4) 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
  • 8. 课外阅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③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肩挑。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年底。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 . 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 . 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做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做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 (2)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的“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