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第...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只有领悟“道”并依“道”而行,才能在行动中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人化的境界。 B . 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路径。 C .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 . 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B . 文章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C . 文章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 D . 文章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依照原文观点推断,同样写天涯羁旅,“树头蜂抱花须落”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入“道”。 B . 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 .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 . 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 2.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驱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的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斐旻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莺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亳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古人对灵感与创作主体实践积累关系的揭示,早在先秦时期的庄子那里已萌其蕖。庄子提出的技艺神化说,注重完全天然的艺术而反对人为造作的艺术,他所讲的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都贯穿着这样的思想。庄子的学说看似带有排斥人们的能动认识的意味,但是,它又从另一角度说明神化的技艺来自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累,也就是主体驾驭客体的能力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演进而终臻神妙,神化技艺与灵感的相通之处主要在于,它们都以艺术实践活动的积累为生成的前提。

    古人还指出灵感现象之所以能在某一个作家身上发生,与该作家的个体生活史也有极密切的联系。因为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形成的生活积累,也就会影响他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因而发生在触物之际的创作灵感,并不是飘忽无根的不可测度的现象,而是作家所经历的客观生活以主观情感的方式在某种契机引发下的灵光闪现。

    如据载初唐诗人宋之问一次在杭州夜游灵隐寺,面对月下的寺中殿阁和鹫岭偶发诗兴,不禁吟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然接下来却苦吟良久也未得佳句。这时走过来一老僧为他续作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这两句诗把灵隐寺开阔的远景鲜明地展示出来,显得气象非凡,确为诗中警拔之句。这两句写的是灵隐寺的远景,而不是诗人的眼前景。宋之问夜游灵隐寺时,既看不到沧海日出的景象,也没有依门倾听江潮的生活体验,所以他纵使才高八斗也作不出这样的诗句,而寺中的老僧平素有这样的生活积累,才能脱口吟出如许佳联。

    此外,作家创作灵感的出现,在其身心状况方面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庄子提出“致虚静、守敬笃”,以虚静的状态来排除世俗尘杂的干扰,这样才能对至道进行观照,从而进入“大明”的境界。可以说,庄子“虚静”说的原理是与艺术创作对作家摒除尘俗之想,专心凝虑在审美境界中展开想象的要求完全一致。同样的,刘勰认为,作家写作应当依循志意,顺乎自然,保持心气平和、神清气爽的状态,文思才不会壅滞。相反,如果一味地搜索枯肠而“钻砺过分”,则就会“神疲而气衰”,导致文思艰涩、窒碍难通。

    (摘编自墨白《中因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代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前人关于灵感的认知,灵感出现不再凭附神灵的感动和启示,或许可以用人力来做解释。 B . 如果我们学会暂时停下练习,让思索的东西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熟,则凡事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收到极佳的效果。 C .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因为它们的神韵和气魄是相通的,艺术家就应该尽可能精通各门艺术从而获得灵感。 D . 宋之问吟出的诗句不如老僧的诗句境界开阔,说明作家如果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即使才高八斗,也难以写出佳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神病人与正常人一样也具有潜意识,只不过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二者是完全分裂的状态。 B . 柏辽兹如果没有落水,他可能就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但如果没有素来在音乐上下功夫,他就决不会唱出这乐调。 C . 吴道子赏剑法、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等例说明,艺术家在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最后都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直接呈现。 D . 音乐家坂本龙一曾前往北极录制融雪的声音,还会把塑料桶罩在头上倾听雨的声音,这与罗丹的学习之道是一样的。
    3. (3) 请根据文本二,简要分析灵感生成的条件。
  • 3.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窃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 , 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汩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 B . “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 . 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厚实。 D . 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2. (2) 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
    3. (3) 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赏析它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文本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 .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 .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 .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 . 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 .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 . 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 . 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 . 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 . 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 5.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 , 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①开元十三年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于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貌。③汉代刘馀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说·礼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⑥《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檐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谁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 B . “地犹”两句照应诗题,点出现在经过的这里就是孔子的出生地陬邑,感叹孔子的后人竟连自己的故居也不能自保。 C . 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已然实现。 D . 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
    2. (2) 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
    2. (2) 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 (3)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4. (4) 《庖丁解牛》中最能代表庖丁观点的句子是“”。
    5. (5) 《庖丁解牛》中写庖丁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凭内在精神去接触牛体的两句是“”。
    6. (6)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口好像从磨刀石上刚刚磨出来一样的原因是“!”
    7. (7)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8. (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江山如画”总括赤壁美景,又以“”写出词人酾酒临汀的自我宽慰之情。
    9. (9)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10. (10) 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1. (11) 《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12. (12)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13. (13)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4. (14) 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
    15. (15) 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一次说他们“”,意在与士大夫以从师为耻形成对照;第二次说他们不被士大夫看重,可士大夫们的智慧比不上他们,最后以反问语气感叹道:“
三、课本文言知识(56分)
  • 7.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砉然向然 B . 技盖至此乎 C . 而况大軱乎 D . 批大郤,导大窾
  • 8.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乃中《经首》之       迁客骚人多于此 B . 今之时              且知 C . 庖月更刀            士大夫之  D . 因其然            臣知王之不忍也
  • 9.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 虽然 , 每至于族 B . 依乎天理 , 批大郤,导大窾 C . 视为止,行为 D .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10.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庖丁文惠君解牛        之踌躇满志 B . 牛何         始臣解牛之时 C . 刀刃若新发于硎            有牵牛过堂下者 D . 神遇而不以目视        无厚入有间
  • 11.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土委地           方六七十,五六十 B .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         且置土石 C . 此人一一为具言闻        手之 D .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风舞雩
  • 12.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臣之解牛之时,(臣)所见无非牛者 B . (解牛之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C . (王)为之四顾,(王)为之踌躇满志 D . 吾闻庖丁之言,(吾)得养生焉
  • 13.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见其难为  B . 虽然 , 每至于族 C . 依乎天理   D .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14.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 .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 . 视为止,行为迟 D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15.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刀对曰     释:放下 B . 以无厚入有     间:空隙 C . 刀而藏之     善:好的 D . 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卸落
  • 16.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对下列各句画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视止,行为迟   ②之踌躇满志 ③合《桑林》之舞 ④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17.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首》之会        中:合乎  B . 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 .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卸落、坠下 D . 嘻,善哉!技至此乎?   盖:大概
  • 18.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庖丁文惠君解牛       之踌躇满志 B . 神遇而不以目视   无厚入有间 C . 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 D . 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 19.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此乎 盖:原来 B . 大郤,导大窾 批:击 C . 而刀刃若新发于 硎:磨刀石 D . 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堆积
  • 20.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 . 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 .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 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21.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循序渐进。从最初的解牛到多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时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 . 庖丁善于总结规律。他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总结并掌握牛的构造这一客观规律,才做到了目中有牛又无牛,解牛也就化繁为简。 C . 庖丁技术精湛。庖丁解牛时,手触、肩倚、脚踩、膝顶之处都发出响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解牛轻松简单,这表现出其技术的精湛。 D . 庖丁追求“道”。一般人需要每月换一次刀具,而庖丁的刀具已十九年未换,这是因为他不在乎技艺高低,而注重对“道”的追求。
  • 22.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 . 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 . 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D . 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23.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国以远          鄙:边邑 B .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C . 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 .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 24.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

    A .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 . 函陵 C . 缒而出 D . 且君尝为晋君
  • 25.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 不能早用子 D . 夫人之力不及此
  • 26.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过也 B . 无礼于晋          吾还也 C . 其无礼于晋          乱易整,不武 D . 以其无礼晋         佚之狐言郑伯曰
  • 27.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 . 执事: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C . 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D .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字子犯,又称舅犯、咎犯、臼犯。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文公出亡时,他一度跟随,为文公返晋立下汗马功劳。
  • 28.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 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 .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C . 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 . 老者帛食肉 衣:穿
  • 29.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马之千里者 B . 是寡人之过也 C .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 未之有也
  • 30.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 . ①③④ B . ②④⑤ C . ②③⑥ D . ①⑤⑥
  • 3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 . 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 .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 32.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 33.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 34. (2022高一下·鄢陵月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 . 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