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醴陵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年摸底联考...

更新时间:2023-03-19 浏览次数:5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但是,他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乡土中国基本特征的架构。在我们看来,乡土中国的特征可以从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村庄的关系梳理出,因为人的行为与制度规则嵌于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村庄的关系之中。

    乡土中国的根基是农本立国。农业始终在传统经济中占绝对比重。据麦迪森估算,到1890年时,农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8%以上,农业部门使用了全部劳动力的4/5。80%左右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粮食生产一项占到经济总产值60%。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约束增强,传统农业通过经验技术的累积性改进和制度演化,实现了“长期的自我维持”,伴随公元8~13世纪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粗放式旱地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水稻农业,支撑传统农业高产的主要因素得以奠定。传统中国的农业不仅支撑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也使得人均生活水平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都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费孝通,1998)。悠久的农业文明滋养和催生了如此庞大的人口,也使以农为本的帝国秩序得以维系并强化。中国明清6个世纪间,尽管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其间粮食产量的增长有一半归于土地单产的提高,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陷入所谓的“高水平均街陷阱”——由于无法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前现代增长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黄宗智,2000)。

    来自土的束缚还造成一种无法从土中挣脱的结构。就城乡关系而言,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与军事,所要管理和预防的恰怡是广大农村社会及有可能从中孕育出来的农民抗争。城市拥有的商业功能主要是基于农村一层层向上集聚而成的中心市场。传统城市的城内以及周边由居民耕种的农田与菜园包围,很多城市居民本身就是在农村地区拥有土地的城居地主,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土而居,依旧处于与乡村社会类似的宗族与村落组织网络之中(施坚雅,2000)。换言之,传统中国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独立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依然是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过半,长期困扰转型的城乡关系也出现政变,一些新的特征巴经显现,且在城乡中国阶段越来越明显。在城乡中国阶段,要矫正单纯城镇化导向的公共政策。相当长时期的一个误区是,将城镇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目标,以为城镇化能带来乡村问题顺其自然的解决。事实上,单向城镇化的结果不仅导致大量的城市病,而且导致乡村问题加剧。城乡中国阶段的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但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

    材料二: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激溟、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复兴。尤其是费孝通较早发现并指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后来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社会运动先后实践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合作化、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所有和经营形式,彻底重塑了中国传统乡村内部的阶层结构。20世纪末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精准扶贪战咯使中国传统乡村外部基础条什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会促使乡村由内而外地实现实质内容与建设形式的有机统一,整体进入乡村建设新时代,实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转型。

    传统乡村社会研究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如下三个领域展开研究。一是人才要素论。学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要引能干人、留年轻人、聚有钱人;或是培育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提升其政治建设能力、经济建设能力;或是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二是产业推动论。郭景福、赵奥提出,应以乡村旅游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吴忠军等结合资源禀赋理论总结了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的“龙脊模式”;王林生认为民族地区要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三是整体布局论。李忠斌、陈剑认为民族地区走特色“村寨镇化”道路;徐俊六提出边疆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的路径;杨华因此指出乡村振兴要视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以东部地区的乡村发展经验来硬套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路径、布局等方面皆有启发,但有两点关注不够:一是虽有学者提出以美丽乡村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但对美丽乡村建设时代延续性考量不足;二是从整体乡村建设来看,欠缺过渡与街接,致使乡村振兴选择的“点”与区域布局的“面”之间关联较弱。

    (摘编自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明清6个世纪间的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达成高水平均衡发展,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B . 梁漱溪、费孝通等人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其中费孝通的一些理论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 C . 1949年后,我国经历了土地私有制、合作化、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变革和社会运动,十九大后我国乡村社会将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D . 赵奥认为应以乡村旅游助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走有特色的“村寨镇化’道路,促进“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受士地资源日益短缺、经济中心南移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旱地农业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水稻衣业转变。 B . 传统中国的农业支撑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使人均生活水平维持稳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束缚。 C . 传统中国的城市成为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而如今的中国己经告别了乡土中国,处于城乡中国阶段。 D .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路径、布局等方面人手,其中整体布局最为重要。
    3. (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 . 有人记述,乾隆时,“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清代以来,大批地主开始城居,成为一种时尚。 B . 对于自己三十年代的田野调查止于乡村而未能涉区城镇,费孝通先生心存遗憾,后来曾解释说那是因为当时他缺三研究城镇的条件:“一是时间不够用,三是我一个人单干不行。” C . 《周礼·考工记»提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D . 宇文恺建都前考察了南朝的建康故城,建立新都名大兴城,至唐朝开国,改大兴城为长安。唐长安的城市制度与布局影响到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的建设。
    4.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 (5) 上述材料对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有何启示?请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蒯记煎包

    白龙涛

    ①(甲)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②这是蒯记煎包铺老板李大个的口头禅。用他的话说,这句话包罗万象,意思深着哩。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陷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再呷口豆粥或胡辣汤,立时,眼里、舌根、心窝里就都润了。

    ③蒯记煎包铺,,仄在虞城马牧市场一角。陈设简陋,搭个棚子,挂了一面印有“蒯记煎包铺”的喷绘布招牌。顾客多为装卸工、商贩、匠工等。煎包好吃,顾容多得挤不下,凳子不够,就蹲在地上吃,火着哩。

    ④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内,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腌俩小时,再包。李大个擀皮,快,似有叠影,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待火候到,一抖木屉。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焦香起,灌入面糊水,盖上锅盖,兼得水煮油煎之妙。焦香再起,翻个,改文火细烤。汤尽,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明油,煎至起焦壳、馅大皮白的煎包,就好似按捺不住的白胖娃蛙,要跳出锅外玩耍。

    ⑤煎包出锅,一个是一个,每个煎包都有一圈黄焦酥香的嘎渣儿。每天煎包卖完,光是嘎渣就有几大碗。街坊四邻讨来做馅,包包子吃,香。

    ⑥老板李大个,九岁随母亲逃荒到虞城。母亲病故,蒯记煎包铺老板蒯良才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打杂,混点残羹。蒯良才无子嗣,死后,把煎包铺撇给了李大个。李大个披麻戴孝摔老盆,丧事从简。街坊四邻说李大个没良心,李大个不辩解,心说:(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⑦二月初三,是蒯良才的忌日。每年的这天,蒯记煎包铺都要免费摆一天“煎包席”。头天晚上发面,子时调馅,天不亮,整个虞城就飘满了煎包的香味儿。蒯记煎包铺人满为患,白皮、焦底、大馅,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敞开吃,管饱。黄河发大水那年,蒯记煎包铺就连着施了六天的煎包。被大水冲毁了家园的穷人,一顿热气腾腾的煎包,就让他们心气儿重新泛腾起来。人们都赞李大个仁义,县里还送来了牌匾。

    ⑧李大个说:(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他将牌匾丢在了杂物间。

    ⑨年纪大了,手脚越来越拙,李大个就把儿子们召回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哽咽着讲述了蒯记煎包的历史和蒯良才的恩情。但无论故事有多感人,大儿子二儿子始终低头不语——他俩事业蒸腾,怎能看上煎包这行当?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突然,老三扑通跪地,说:爸,我来接班吧。老三打小顽劣,邪性。李大个闭眼不吭气。老三明白父亲的顾虑,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放心吧爸。李大个心里一热,沉默片刻,说:毁了“蒯记煎包”的招牌,我敲断你的狗腿。

    ⑩老三脑瓜活泛。这两年,抖音和快手火得一塌糊涂,老三就拍段子做直播来推广店铺,“蒯记煎包铺”一下子成了“网红店”,全国各地的粉丝都纷纷来打卡品尝。他广招店员,扩大店面,购置智能煎包设备,把“蒯记煎包铺”经营成了大饭庄的样子,还注册公司开放了加盟,分店开到了亳州、永城、宿州等地。

    ⑪今年的二月初三,李大个换好衣服,携老伴儿早早地往店里赶。店里热闹异常,除了一波一波吃煎包的客人,各路网红也各显神通。省电视台《舌尖上的平原》摄制组也架上了拍摄设备,导演粗门大嗓地指挥着各路人马。台里要求这期节目要与“传承”有关,导演怎么拍都不满意,心里正着急窝火哩。

    ⑫今年的二月初三,李大个换好衣服,携老件儿早早地往店里赶,店里热闹异常,除了一拔一拔吃煎包的客人,各路网红也各显神通。省电视台《舌尖上的平原》摄制组也架上了拍摄设备,导演粗门大嗓地指挥着各路人马。台里要求这期节目要与“传承”有关,导演怎么拍都不满意,心里正着急窝火哩。

    ⑬李大个挤进人群,看到店铺正厅悬挂着自己的大幅相片,下面一行鎏金大字:蒯记煎包创始人。李大个气恼,用拐杖隔着人群捅了捅忙得热火朝天的老三。老三回头,喊了一声爸,人群瞬间静了下来。导演一激灵,冲摄像打了一个“OK”的手势。李大个指着相片说:换下来,把你老蒯爷挂上去。老三未动,李大个说:法规天理不能乱,换。走进后厨,李大个又发现馅里出水结疙瘩,厉声道:馅,打的时间太短,重打。老三说:今天客人太多,馅跟不上,就少打了一刻钟。李大个说:一秒都不能少,客人嘴里有乾坤,再说,你老蒯爷在天上看着咱哩。

    ⑭拍摄快结束时,导演将话筒对准了李大个:老先生,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

    ⑮四李大个躲着摄像机说:(丁)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⑯导演似懂非懂,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他拍得最满意的一部纪录片。

    1. (1) 下列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⑥段插叙蒯良才收留李大个大并传店给他的事情,为后文李大个让老三更换蒯记煎包创始人照片的情节埋下伏笔。 B . 李大个在选接班人的候,听到三儿子说出那向他常说的口头禅。“心里一热”,相信老三一定能够把煎包铺经营好。 C . 小说充分利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换下来”“重打”“一秒都不能少"等话语表现出李大个重事实、讲诚信的特点。 D . 电视台导演来到蒯记煎包铺拍关于“传承”的纪录片,他认为摄像师在李大个到来后拍下的镜头是最让他满意的。
    2. (2) 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煎包有肉不在皮上”这句话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处这句话是李大个的口头禅,因为这句话相当于煎包铺的广告与承诺,他铺子里的煎包就是“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由此可证李大个所言非虛。 B . 乙处是李大个从简地办了蒯良才的丧事,被邻居指责没良心时的想法,他认为真正对得起蒯良才的不是给他办个风光的葬礼,而是经营好煎包铺。 C . 丙处是县里为表扬李大个施煎包鼓民心的做法送来牌匾时李大个的话语,表明他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才施煎包,只是希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D . 丁处是李大个对“什么是传承”的回答,他认为真正的传承就是把蒯良才做煎包的手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不容偷工减料欺骗顾客,做人、做煎包都要如此。
    3. (3) 小说第④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李大个做煎包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 (4) 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又生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益长陵一抔士,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救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负将来之戒!”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负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态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中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B . 大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真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大后每屈意从之/ C .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大后每屈意从之/ D . 大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马|廷争大后/每屈意从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信于人”的“信”是相信,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含义不同。 B .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C . 宿直,就是值班。古代官署在休沐之日和夜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值班的工作制度。 D .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高宗和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B . 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使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自己代替他去。 C . 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于是皇帝立即赦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 D . 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著名臣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必欲曲救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

      ②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5. (5) 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意思是,像岩石那样高峻伟岸而能担当其重任的人,只有狄梁公这样的伟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合翠风含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篠:小竹,细竹。③裛:同“浥”,沾湿。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呢? B . 这是一个斜风细两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 . 领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其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 D .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2. (2) 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向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劝学》中“”两向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两句表达了对论陷区人民己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
    3. (3) 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秀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決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已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_ , 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____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____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

    ①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 , 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②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向。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群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手环和微信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刷步数”,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有氧训练。但必须提配大家的是,我们在微信朋友圈晒的步数大多是指手机记录的步数,通常来自手机、手环上的内置传感器。只要手机或手环的位置变了、重心动了,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这样的步数是有欺骗性的,①。只凭借步数不一定能达到

    促进健康的目的。我们通常理解的每天一万步,②。而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对健康的增益,在很大程度上足依赖于运动强度的。如果你步行的强度很低并不能引起身体良性的应激反应。一般而言,走一万步消耗的热量大约在240至300千卡路里。这一万步的数字看起来很美,能不能达到实际热量的消耗却不一定。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30分钟以上,对健身才更有效。因此,步行和其他远动一样,③,才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

    1. (1) 下列向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他是散文大家,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B . 大家要坚定信念,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C . 作为大家闺秀,早年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 D . 李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醒大家不要打瞌睡。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写,也是老师跟学生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以某一家、某一帖为范本的临摹学习,从生硬到熟练,再逐步掌握范本b的笔法、笔法、字法、章法以及神采。出帖,则是在入帖基础上,将所学之物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不拘泥于范本技法,书写出自己的风格面貌。入帖和出帖是学好书法的重要阶段,明末清初大书画家王铎说:“书法之始地,难以入帖;继地,难以出帖。”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