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试卷:记叙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3-03-05 浏览次数:249 类型:二轮复习
一、中考真题
  • 1. (2021·宁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

    [英]米里亚姆•伊利亚  以斯拉•伊利亚

    430日,星期三

    今天是我的纪念日。可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六个月了。六个月前的今天,他们把我从“自命不凡宠物店”“买”回家。

    53日,星期二

    我决定永远不碰跑轮。

    54日,星期日

    我决定还是玩跑轮吧,但只在晚上玩,晚上他们都睡了。我在笼子里,抓呀,挠呀,刨呀,总之要弄出噪音烦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可不玩那些小把戏,要是我做点儿什么,那都是为我自己,绝非为他们。

    那个小个子今天来过,她想要把我抓起来,我跑开了,藏在干草后面。她随即收手了。

    55日,星期一

    为什么存在?

    57日,星期三

    他们俩今天都来了,把我从笼子里拽出来,放进一个用书本和手纸搭建起来的近似于迷宫的东西里面。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他们把这当作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看着我在死胡同里转来转去,他们笑呀叫呀。但我知道,这不是游戏。他们试图击溃我的意志,压迫我、折磨我。他们可以拿走我的鼠身自由,但他们永远无法夺走我的灵魂。

    我叫爱德华,我是一只仓鼠。

    510日,星期六

    在这里,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没有理由不开心。

    514日,星期三

    对于跑轮的评价:

            它在转动。

            它漫无目的。

            它吱吱作响。

            我不该再玩跑轮了。

    516日,星期五

    玩跑轮。

    吃谷粒。喝水。

    517日,星期六

    今天我先喝了一些水,又吃了一些谷粒。

    61日,星期日

            跑轮

            谷粒

            水

            跑轮

            谷粒

            水

    就没点儿别的了吗?

    我要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为自己以及为所有受压迫者们争取权利;杀一杀那些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们的嚣张气焰。

    我打算从现在开始绝食,不吃不喝直到自由……或者说直到死。

    下午2:33

    绝食两分钟了。我意志坚定。

    下午2:36

    绝食五分钟了。我开始感到虚弱。

    下午2:41

    谷粒。它们在嘲笑我。

    下午2:45

    我的体重减轻了一克。没准儿更多。

    下午2:47

    今天的牺牲已经足够大了,就到此为止吧。一只死仓鼠对于抵抗运动来说有什么用?所以我吃了五十颗谷粒,喝饱水。

    下午2:48

    中毒了!中毒了!死亡之神就那么瞪着我。

    下午4:00

    从轻度消化不良中恢复过来。真是漫长的一天啊。

    ……

    116日,星期四

    我多日的祈祷终于有了回应:笼子的门开了。今夜,我将踏上一段完全未知的旅途。

    (节选自《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王思楠译)

    1. (1) 【推测•情节】

      选文的故事情节有因果联系。阅读选文,完成填空。

    2. (2) 【推测•形式】

      在“61日,星期日”的日记中,“跑轮 谷粒 水 跑轮 谷粒 水”的文字编排很有特色,这样设计有哪些用意?

    3. (3) 【推测•视角】

      作者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4. (4) 【推测•主旨】

      从“116日,星期四”的日记来看,仓鼠爱德华终于走出笼门,走向新的旅途。爱德华还会返回笼子吗?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推测,并说明理山(至少三点)。

  • 2. (2021·盘锦)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一寸都不能少

    阎秀丽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我爹怎么了?”

    ④ “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娘说。

    ⑤ “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没理,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 “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你家的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吗?”【A】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⑮“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⑯“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当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当时我是不是还开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都忘了?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

    ⑰ “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 “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至于吗!”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他家地少人多,算了。”

    ⑲ “绝对不行!”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我虽然纳闷儿,但还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 “送给你啦。”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干什么啊?”爹说:“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㉔ “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咱们挨着累收了粮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㉕ “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言。”

     ㉖ “啥话?”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 (2) 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中三次写到老瓦叔脸“红”,原因分别是什么?

      【A】老瓦叔涨红着脸 , 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4. (4) 品析选文第⑬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了爹一眼。

    5. (5) 选文第㉑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

    6. (6)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

    7. (7) 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 3. (2021·岳阳)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大黄猫

    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地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看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很:“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

    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⑪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⑫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文/张爱国)

    1. (1) 【梳理故事情节】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①→②→肉失而复得。

    2. (2) 【分析人物形象】①勾画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 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

      两个角度

      主要细节

      母亲心理

      原因

      “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

      只有“我”都能感受到的

      箍、捂住、拧、跳、砸、 声音低却异常凶狠

      ②结合全文,关注第⑨段和第⑩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

    3. (3) 【赏析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以“十二岁 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2021·绥化) 阅读《私人定制怀旧路线图》,回答下题。

    ①机缘巧合下,我再次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熟悉的那条路……

    ②几年前,我和文姐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约在紫竹院。文姐笑眯眯告诉我这一天的安排:紫竹院野餐,北海喝下午茶,景山公园看日落。

    ③文姐说的这几个地方,我都熟,但跟她走一趟,又别有感受。比如,在紫竹院,文姐向我介绍地每天晨跑的路线;在长椅上小坐,文姐说起父亲猝然去世的旧事,“那段时间,我常一个人坐在这里发呆、思考、哭……”

    ④我们漫步北海,她向我描述现在的生活,“写稿、逛公园、晒太阳、跳广场舞”。

    ⑤落日余晖中,我们慢慢踱下景山。文姐说,今天由她定制的一日游是她心中最好的北京。我想说:我也看到她展现出的最好、最私密的自己,她的过去和现在,日常及志趣。

    ⑥不久,我回老家,朋友韩给我类似的款待。她建议,带我逛逛新合肥。

    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听来自阜阳的她这么说,有些失笑。然而,在韩的带领下我看到的是属于她的路,她的城。

    ⑥沿途,韩一一对我介绍。

    ⑨“看,那是刚来合肥时,我实习的大楼!”

    ⑩“结婚时,买的第一处房就在那家商城背后!”

    ⑪韩特地绕远,为的是带我去看几条她最喜欢的路。

    ⑫一条路,我们一直在婆娑绿树中穿梭,她欣然:“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绿化比合肥好的。”

    ⑬一条路,在她的指点下,我注意到车窗外的大朵白云。一拐穹,蔷薇花一朵接一朵地开在路旁的灌木丛中,阳光下,花繁叶茂格外美丽。

    ⑭末了,韩说了一句今我耳熟的话:“我今天带你来的,是我心中最好的合肥。”

    ⑮我在北京南城的湖广会馆等一个故人时,想到文姐和韩。

    ⑯在此之前,故人发了一条信息问我:“为什么你家在北城,约我在南城?”

    ⑰我这才发现,凡是我觉得该好好招待的朋友,我都约在此地,饭馆一样,吃完饭的节目一样。不知不觉,我也定制了一条私人路线。

    ⑱“因为我在这附近工作、生活过五年,熟。”我终于想出答案。在稍后的沿途解说中,我眉飞色舞的向他介绍,哪家的酱牛肉好吃,哪家的羊汤冬天是一株救命稻草。听说三毛来过这条街,便每块砖都仔细踩过,意图脚印有重合的可能。

    ⑲“这里一草一木都有你的痕迹啊。”故人点评,“看得出你很怀念那段时光。”

    ⑳我沉默了。对着我的路,想起文姐和韩,隔了许久,更多理解,更多感激—

    ㉑那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吧?拿你心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最熟悉的路,用你最私密的记忆和心情招待来宾。

    1. (1) 依据文章内容,将故事补充完整。

      →韩带 “我”逛合肥→②

    2. (2) 简要赏析第⑬段。
    3. (3) 文中第①段和第⑳段的结构关系怎样,有什么好处?
    4. (4) 通读全文,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 (5)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⑦段“有些失笑”中“失笑”一词表达出 “我” 对韩的嘲笑。 B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性和亲切感。 C . 标题中“怀旧”是本文的文眼,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 . 本文展现了生活中我们会把人性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分享给他人的思想。
  • 5. (2021·武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美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寸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主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

    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2. (2) 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 (3) 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 (4) 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 6. (2020九上·济南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玉米

    早起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溜着水桶进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涂到玉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滋滋”的声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滋溜起来。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

    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了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他说土埋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也是,老伴病逝多年,他今年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

    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都是他的孩子。日头越升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老贵喜欢这样的天气,又有墒,玉米就长得格外快。老贵下意识地抽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几个月后玉米成熟的馨香。

    这时候,二宝带着大全过来了。这两人老贵不陌生。二宝是村主任,大全也是本村人,如今在城里盖房子,是个大老板。

    二宝说:“贵叔,跟您商量个事。”

    大全掏出一棵烟递过去,老贵下意识地接过。

    “就是这块地的事。”二宝迟疑了一下,说出了口。

    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

    大全点点头。

    “没门!”老贵把手里那根纸烟甩了。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老贵都没答应。

    大全又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说:“贵叔,你要多少补偿都中。”

    老贵没有接大全手里的烟,指着地里的玉米说,说:“你得先问问它们答应不答应!”

    二宝说:“贵叔,若是玉米知道,也会答应的。”

    “二宝你也啥意思?”老贵一时给搞糊涂了。

    二宝说:“贵叔,我知道您对这块地的感情,但你也得想想村里那些孩子们,跑到十几里外的镇里上学,刮风下雨,孩子不受罪?一年要穿坏好几双鞋子呢。”

    老贵梗了一下脖子,说:“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

    大全有点哭笑不得,说:“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

    “啥?建学校?”老贵懵了。

    “人家大全要无偿给村里建个小学,就打算在这块地上建!”二宝补充道。

    “真的?”老贵似乎不相信。

    几乎同时,二宝和大全点了点头。

    那些玉米苗随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老贵一脸难色,不知道该怎样给它们交流。

    大全说:“贵叔,不急,等您收了这季玉米再说。”

    这还差不多。老贵的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

    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2) 选文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3. (3)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贵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最后一段是小说的结局,请说说其妙处。
  • 7. (2020·襄阳)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田垄深处

        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②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孔蒲中,中等身村,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糢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⑥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知道他是怎样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怎样默默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⑦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远处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老孔说:“这个春节,不能外出,就寻思干点啥,就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真有你的!”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一个亲切响亮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⑧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选文有改动)

    1. (1) 本文主要写“我”到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请根据访问行踪及活动用简洁的词语填空。

      前往田垄——A——田畴畅谈——田垄望桃——B

    2. (2) 文章有许多精美的写景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

    3. (3) 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第③段中描写外貌的句子,简要概括老孔的形象特点。
    4. (4) 从全文看,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 8. (2020·沈阳)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住的地方发现狼

    邓刚

        ①听说我住的地方发现狼,我先是惊讶万分,紧接着是惊喜万分。你也许以为我是神经错乱,思维不正常,怎么会喜欢狼?其实我知道狼是相当凶残的野兽,全世界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狼外婆的恐怖故事,并且把狼描写成阴险、狡诈、狠毒的妖怪。

        ②然而,我还是为发现狼而继续惊喜万分。

        ③一个日趋现代化的地方,高楼拔地而起,街市人潮如江河奔流,霓虹灯彻夜闪烁,汽车隆隆轰鸣。在这样人烟喧闹的世界,所有的动物都会吓得逃之夭夭,可是竟有狼来光临,这实在是个奇迹。

        ④小区的周围确实发生了变化。似乎就这几年间,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闲暇时散步,有些地方树林密不透风,人走不进去,偶尔还能看见野鸡、兔子这类的小动物。有阅历的老人说,藏得住小动物的树林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养得住大动物。也就是说,有了数量充足的小动物,才能供养大动物。这样看来,在一个喧嚣的小区周围发现狼,应该是一种骄傲,是大自然与人类亲近的最生动的标志。

        ⑤狼曾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就像我记忆中的燕子。这一刻,关于燕子的记忆汹涌而来。

        ⑥记得念小学时,我们常常唱起这样一支歌:“燕子在蓝色的天空飞翔,寻找自己从前的家乡。它朝着四处张望,为什么这里变了样?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山冈,如今变成高大的厂房,马达声日夜欢唱……”年少的我们自豪地、动情地歌唱着,嘲弄着找不到家乡的燕子,歌颂着震耳欲聋的马达欢唱。那时候,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要建满厂房。

        ⑦这种无知一直延续到我拿起笔写小说。我的一篇小说《大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到《世界小说选》发表时,我大梦初醒似的感到一种内疲。那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老渔人舍不得捉一条正在产卵的大鱼。他最终两手空空地爬上岸,对企盼他有所收获的老婆子说:它正在下总呢!这么简单的小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评价是具有生态意识的觉醒

        ⑧我无地自容。

        ⑨记忆中的燕子再次扑飞到眼前……人类的智慧带来了现代式的繁荣,也带来了现代式的灾难。生命逐渐失去了原本鲜活的状态,借助一切工具,借助电脑和网络,疏远了、隔绝了一切与生命真相相关的细节,那么,人类最终会成为什么?

        ⑩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到居住的小区。出租车司机很神秘地告诉我,他在小区尽头的山脚下曾看见三只狼。长长的尾巴拖地,绿绿的眼睛疹人。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司机大吃一惊,愣愣地盯着我,大概以为我脑子有病。

        ⑪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水草丰美的田园,在人们的保护下,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鹿,由于没有天敌的侵扰,这群鹿日渐肥胖、贪吃,草地被啃光,田园变成荒漠,只有鹿群在斑秃的草地上蠕动。人们设想用炸弹,用毒药,最终都一一否定。最后,生物学家引进了狼。凶恶的狼仿佛落进了肉锅里,它们先吃跑不动的肥鹿,这使得鹿群精简机构一般精干起来,数量剧减,个个拼力奔跑,精神抖擞,荒芜的田园也渐渐恢复原来的貌美。我还给他讲了地球的危机,比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冰川融化。

        ⑫出租车司机安静地听我讲完,“你这么说,狼还真是个好东西。”瞥了我一眼,他停了一下又说,“这么看,地球还挺危险的。”

        ⑬我松了一口气,回答说:“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你看看周围茂密的树林。再说,你不是看见狼了吗?”

    (选自《意林》,有删改)

    1. (1) 阅读选文第③~⑬段,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选文中的“我”以亲身经历讲述对生态规律认识的过程。在“我”眼中,是生态变的“奇迹”;是生态观念的“无知”;是生态意识的“觉醒”;是“我”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所做的事情。

    2.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

    3. (3) 选文第⑥段插入我们小学时“嘲弄着找不到家乡的燕子”这段回忆,有何用意?
    4. (4) 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

    5. (5) 选文第⑫段中司机认为“地球还挺危险的”,而第⑬段中的“我”却认为“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为什么?
    6. (6)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 9. (2020九上·东昌府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1. (1) 围绕“见面”,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

    2. (2) 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的作用。
    3. (3) 第⑤段中,面对“这个提议”,为什么“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4. (4) 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5. (5) 文题“那一束光”有什么含义?
    6. (6) 简要分析第⑱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 10. (2020·岳阳)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老卢

    ①第一次上老卢家走访时,老卢窝着身子懒洋洋地躺在破沙发上,一点都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②其实老卢不老,不过四十出头。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到年尾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老卢干活时不小心从屋顶滑落,伤了脊椎,从此干不了体力活,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成了贫困户一点也不奇怪。听村干部说,老卢原本性格挺好的,乡里乡亲相处得不错,伤了以后就变了,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摊上老卢这样的贫困户,我还是有些嘀咕的。不过我想,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就算是块冰,也能够慢慢融化。

    ③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去老卢家,有时带些油米水果慰问金,有时空着手,老卢一律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不过,老卢家人倒是对我挺热情的。

    ④然而,有两件事让我有些生气。

    ⑤先说第一件事。贫困户家门口都要钉一张连心卡,金属的,上面写着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姓名及联系电话。钉的时候,老卢倒也没阻拦,只在一旁木然看着。然而,当我再次走访时,连心卡没了踪影。问老卢,老卢爱搭不理地说,不知道,你又没叫我守着。没办法,只得又去领了一张来重新钉上。可这次更绝,当我走访完下一户路经老卢家时,新钉的连心卡又不翼而飞了。将老卢儿子叫过一旁细问,却是老卢撬下来给扔了。责问老卢,老卢依旧冷冰冰的,咋不钉你家门口?对此,我也无奈,就算再钉上去,也得被老卢撬了。

    ⑥还有件事。老卢因干不了体力活,我便介绍老卢去我朋友厂里当门卫,老卢答应得很爽快,我当即给朋友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说,上次跟你说的,我帮扶的贫困户到你厂里当门卫……才说这么一句,老卢就黑着脸打断了我,冷冷地说,别说了,我不去。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卢哪根神经突然短路了。然后是好说歹说的,可老卢油盐不浸,说多了,一句要去你自己去。然后不再理我。

    ⑦这事以后,我对老卢便失去了信心,虽然依旧每周一次上户走访,或送慰问品慰问金,或帮着打扫卫生,或什么也不干,例行公事。都说帮扶干部要和贫困户攀亲戚交朋友,我自认为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可老卢从来没给过我好脸色。有一次,我还买了些鱼肉准备跟老卢一家吃一餐连心饭,可老卢拉长着脸硬是没给我做,弄得我灰头土脸的。

    ⑧当然,老卢也从来没有麻烦过我。因此,当有一天我正在县里上班,接到了老卢电话,我心情格外好,估计是老卢终于有事主动找我帮忙了。电话里老卢支支吾吾,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原本老卢去市里办事,遭了小偷,已是身无分文。这事倒也好办,找个市里的朋友,安排老卢吃个饭,然后买张车票送上车便成。

    ⑨很简单一件事。然而,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门便很诚恳地向我道谢,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卢竟然跟我聊天,且聊得不亦乐乎。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件事来,便问老卢,三年下来,虽然没帮什么大忙,但送温暖的事做了不少,自掏腰包也好几千块,可老卢你却从来没说过半个谢字,这次不过是举手之劳,怎么还登门致谢呢?老卢突然便有些腼腆,一会儿才说,你那朋友跟我说,你跟他说,我是你朋友,让他招待好了。

    ⑩这怎么了?我有些恍惚。老卢抬头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说我是你朋友,没说我是贫困户。

    ⑪我心里一阵震动,不由得握过老卢的手,眼睛竟然有些湿润……

    (文/三石,有删改)

    1. (1) 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表神态的关键词

      老卢心情

      木然、爱搭不理

      不高兴

      不去当门卫

      生气

      没给“我”做连心饭

      拉长着脸

      内心排斥

      登门致谢

      腼腆

    2. (2)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卢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老卢)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

    4. (4) 结尾写道:“我心里一阵震动。”请将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5. (5) 这篇小说以帮扶干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中考模拟
  • 11. (2022·平邑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 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 (1) 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 (2)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请概括体现母亲能干的事例。
    3. (3) 品味语言。

      ①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体现了母亲此时怎样的心理。为什么?

      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体会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某文学刊物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感悟"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

      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 12. (2022·黑龙江模拟) 阅读《无中生有的吻》,回答各题。

    无中生有的吻

    那一天,我向父亲努了努嘴唇,示意一切都妥帖了,他可以转身回去了。

    四年后,我学成归来。四年南来北往,父亲只第一天送过我,我也很少写信或打电话回家。他只管寄出汗水里掰出的生活费,我也只管花光它们。

    但这一天,他老人家既高兴又激动不已,我也是。

    我和父亲,坐在黑白电视机前,他爆火子酒下着生花生,我不时看他爆火子酒下着生花生。任电视里面花样百出,只顾谈笑,追忆,展望。

    父亲只好这口爆火子酒。他有一种咯血的病根,在大山里这种病是要死人的,亲族好友都规劝他上大医院看看,但他想:农民挣个钱不容易,得处处计算着,才能勉强度过年终。

    为这天杀的病,父亲不信医生,不信僧巫,只信了天。说是只要心头有个这样的念想,病就自然跑掉了。他说的这个念想,生为人子,我是知道的。

    母亲看见父子俩这般和谐,也很欢乐,半带嗔嫌地说:唉哟哟,平日里装冤家赌气,现在呐,好似隔天隔地才见的铁杆朋友呐!

    切切切!女人家边边上凉快去。父亲难得地顶撞了一下自己的婆娘。

    我儿呀,那次呀,那次我送他,还像电视里头一样,给了他老汉几一个,一个飞吻呐。父亲捂着半边脸,脖子一扭,咯咯地笑了三两声,像害了羞的姑娘。

    羡煞你,美煞你——父亲没完没了,挑逗不知道啥子是飞吻的母亲。

    而此刻,我的心里,是的!真有一坨什么掉了下去。我的全身都在发热,无数个毛孔张开了——我努力回想,搜索着记忆中那帧唯一的老父送儿图。

    父亲拎着土鸡蛋,身披舅舅送他的半旧军大衣,脚踏高帮草绿布鞋,嘴叼山烟锅。他很少明白城里事,我做什么他只是紧跟身后,不说话,不搭手。

    班车到了。我起身。没言语。接住父亲的土鸡蛋……

    班车启动了。我坐在靠窗处。看见父亲立在那里,叼着山烟锅,空着手。当时,好像还有一丝风吹过,弄散了他吞吐的烟雾……

    这时,我向父亲努了努嘴——

    啊呀!我不禁叫出了声,眼眶有些热,什么也听不见、看不见了。

    等我转过神来,父亲已经斟,上第二小杯。他的脸腮又红又亮,眼睛少了许多浑浊,声音也更加洪亮。他不住地看看我,点点头,又摇摇头,陷入无限的自我陶醉之中!

    母亲又来插话,说话时只看着父亲,好像是一种代言。她说,你老汉儿,自从你考上中师,就抖擞起来了,每顿饭非三斗碗不下桌,跟初春青草满坡时的小牯牛有个比,一天胜一天地壮。

    现在我才知道,父亲的那种病,农村里头叫劳累病,主要是因为劳动繁重加营养不良所致。

    这使我更感到愧疚不已。

    父亲错把儿子冷漠的努嘴,当成包治百病的热吻,四年来一直敷在身体里最不安的地方,

    依赖着,念想着——

    如此,我这个儿子本身就能够,为父亲做很多漂亮事情呢。他的要求和需要那么简单,或许只是一个轻飘飘的飞吻,甚至不需要儿子用一点点心血做代价,他就会高兴,就会健康,就会觉得希望明亮,生活幸福。

    就像这个四年前的飞吻——一个让父亲想当然的无中生有的飞吻,就是大山一样的证据。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2)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父亲捂着半边脸,脖子一扭,咯咯地笑了三两声,像害了羞的姑娘。

    3. (3) 文中画横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读了本文,你有何感触?请把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吧!
  • 13. (2022·宁波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疏 花

    周天红

    ①桃花江不出产桃子也不盛开桃花,那里的猕猴桃倒是远近响亮。果大,肉厚,味甜,品种多,漫山遍野,坡上坡下,房前屋后,家家户户都种植有猕猴桃。果实成熟的季节,走入村子,像星星像铃铃像绿宝珠,放眼看去,到处的架上藤上杆上都挂着猕猴桃,毛茸茸圆溜溜胖乎乎的,喜人哟。

    ②猕猴桃是村子里的宝,是摇钱树。村子里就数赵六爷种猕猴桃出名。

    ③赵六爷的猕猴桃果子好,他的技术也不是白来的。自从村子里栽种了猕猴桃,赵六爷隔三岔五就往城里跑,县城果技站的门槛都差点被他踩断了。赵六爷下了决心,就是要把栽种猕猴桃的事搞个清楚。

    ④“疏花,必须疏花。疏花是丰收的关键。”赵六爷在地里边干边说着讲着。“疏什么花,你是不是看书看疯了,开得好好的花,你摘来丢了,有病呀?”为疏花的事儿,赵六爷的老婆在地里当着大伙儿的面数落他,老两口差点干起架来,满场人笑得肚皮痛。

    ⑤收果子的时候,满场满村子的人脑袋才痛。只顾着看笑话,没下决心疏花,好些人的猕猴桃都是歪果烂果,没人买,只得喂了牲口或是直接烂掉倒掉,眼泪都气出来了。一大家人的汗水,白费力气,谁不心痛?老人要看病,娃儿要读书,亲戚要串门,钱从哪里来呀?

    ⑥“钱还得从猕猴桃上来。”赵六爷说。赵六爷一说话,大家都听懂了。

    ⑦顶花要疏,枝花要疏,侧花要疏,岔花要疏,萎花更要疏。这疏花,真是一门学问。你不把那些不结果或者是结不成好果的花疏掉,它要抢营养,影响其他的花正常生长。花保留得多,争抢养分,没有一朵能结成好果子,那就得不偿失。赵六爷一边疏花一边讲着技术。一村子的人围在地里的一株猕猴桃前,安静得像小学生听讲。

    ⑧赵六爷讲完,转身看了身边的儿子赵喜才一眼,好像是在问,娃呀,你听进去了没?

    ⑨赵喜才一头雾水,还以为爹讲着故事,给自己轻松一下筋骨。

    ⑩赵喜才一下地干活,就感觉全身没劲儿。尤其是在猕猴桃地里,那活苦呀累呀,不要说除草施肥挑水,就是疏花,一根一根的枝条搬下来,一朵一朵地疏,眼睛还不能眨不能打困。要是一走神,把要结好果子的花疏了摘了,你就是乱干,爹要骂人。

    ⑪这些年,赵喜才干了好些事,没有一件让赵六爷满意的:拉竹片,卖木料,卖猪儿药,卖耗子药,销售烟酒,就是不喜欢跟着他爹学栽种猕猴桃。这活也算技术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累死人还挣不了几个钱。赵六爷指着儿子的鼻子骂:“你干的那些事,来钱快吗?挣钱,差点把自己挣进牢里了。你说你销售酒,认真做也行,你卖什么假酒?我做六十岁生日那天,一村子的人,喝了你那酒,当场就放翻好几个,要不是抢救及时,真要闹出人命,你我怕现在都还在大牢里。”出了事,没办法,赵喜才只得跟在爹的屁股后面下猕猴桃地里干活。

    ⑫“娃呀,你的脑袋瓜里,就应该‘疏花’。一个脑袋里,‘花’开多了,想法多了,结不了好果子的!”赵六爷一句话,单刀直入,把儿子说住了。

    ⑬村子里栽种猕猴桃的,张老五一个单身汉娶上了老婆,先四友盖上了四层小楼,李二伯把两个娃都送进城里读了大学。这栽种猕猴桃,照样发家致富,你就不能一门心思地干下去?赵六爷看了儿子一眼。

    ⑭赵喜才也看了爹一眼。爹已经老多了。为了自己的事,为了家里的事,为了这猕猴桃的事,这些年,爹已是满头白发一脸皱纹。

    ⑮赵喜才从地里站起身来,抖了抖身上的泥土和灰尘,往另一块地里走了几步。

    ⑯赵六爷问,你干什么去呀?

    ⑰赵喜才说,疏花呀!

    ⑱看着儿子干活的手脚轻快了许多,赵六爷也高兴起来。疏了花,看来,这一季猕猴桃,丰收在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5,有删改)

    1. (1) 【推测·概括】通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全思维导图。

    2. (2) 【推测·语言】细品小说语言,往往能品出许多滋味。请你完成两小题。

      ①果实成熟的季节,走入村子,像星星像铃铃像绿宝珠,放眼看去,到处的架上藤上杆上都挂着猕猴桃,毛茸茸圆溜溜胖乎乎的,喜人哟。(请为这句话写一条赏析性批注。)

      ②疏了花,看来,这一季猕猴桃,丰收在望。(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推测·内容】文章着重写为猕猴桃“疏花”,为什么第⑪段又写了赵喜才的经历?请根据全文内容进行回答。
    4. (4) 【推测·主题】本文以《疏花》作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发。
  • 14. (2022·瑞金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一寸都不能少

    阎秀丽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我爹怎么了?”   

    ④“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娘说。   

    ⑤“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没理,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篇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你家的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吗?”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有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   瞪    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⑮“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⑯“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当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当时我是不是还开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都忘了?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处

    ⑰“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至于吗!”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他家地少人多,算了。”   

    ⑲“绝对不行!”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我虽然纳闷儿,但还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送给你啦。”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㉓爹“扑哧”一声笑了,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干什么啊?”爹说:“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㉔“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咱们挨着累收了粮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㉕“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言。”   

    ㉖“啥话?”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 (2) 选文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第㉑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 15. (2022·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盛开在时光里的木槿花

    ①三十多岁的单身汉永水叔带回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而且是城里的。这消息。一传开,便在闭塞偏僻的村子里炸开了锅。其实,永水叔长得并不难看,心眼还实诚。只是家里穷,仅有两间土坯房,一个病快快的老娘。这样的一个家境,没有人会自跳火坑。

    ②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们回来时的情景,不得不用壮观来形容,全民出动呀,都跑来看热闹。只见永水叔一手提一个包.后面跟着一个姑娘,便是永水婶了。细细白白

    的,乌黑的发,蝴蝶形的紫发卡在她的头上翻飞。永水叔笑盈盈的向大家一一介绍,她似乎也不怯生,扑闪着大眼睛,左一个大娘,右一个婶子地喊着。

    我们一群孩子闹哄哄地簇拥着他们,永水婶也不烦,温柔地俯下身摸摸我们的头 , 从随身跨着的小包里掏出一把糖分给我们吃。

    ④后来才发现,永水叔的腿跛了。听大人们讲,那是为了救永水婶。那天,永水叔从干活的工地早早地下了工,去城里逛了逛。回来的时候已是晚上了,路过一个巷口时,却看见几个歹徒正在抢一个姑娘的包。他本能地跑过去与歹徒搏斗, 包捡回来了。可是腿却被打折了。意外的是竞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⑤随着永水婶到来的还有木槿花,这在我们那里也是没有的。而在永水婶的家乡,街头路边到处是木模。地来了没多久,便托人从南方的家乡捎来了木样的青枝。插在院子里。大人们纷纷议论,都认为那青枝绝不会开出花来。就像他们不看好永水叔和永水婶的前途一样。我不管这些,我感兴趣的是,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呢?永水婶的名字里也带了一个楼字,不免对它有了几分遐想。第二年的夏天,永水叔家的泥巴小院里奇迹般地开满了花,洁白的、淡紫的,约烂美丽。我们小孩子常常爱去他们家玩,看那盛放的木槿花。永水婶有一双巧手,摘下几朵花,和在面粉鸡蛋里,给我们做一种好吃的甜点。有时候,永水叔摘一些木槿叶揉出汁液,温柔地给永水娥洗发。有时候,永水叔在院子里做些农活,永水婉就坐在花树下绣大朵的木槿花。日子如水般细细地流下去,安稳静好。

    ⑥农闲时,永水叔去工地上打工,永水婶在家照顾婆婆。他们的日子渐渐地好起来。

    ⑦然而,好景不长,永水叔在工地上出事了,一个水泥板掉下来,砸在了他的身上。那段时间,永水婶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坐在木槿花树下,一针一线地仔细绣着绢布上的木槿花。 有热心的人劝她离开,她坚定地说,不,我要陪着他,守着我们的家。

    ⑧以后的日子,永水娜靠一双巧手,做些甜点,做些绣品,再拿到镇上去买,坚定地把一个残破不全的家撑了下去。不多久,父亲被调去城里工作,我们就搬走了。

    ⑨直到数年后,再次回到故乡,去看永水婶。他们家早已翻盖了房屋,红墙黛瓦,古朴静谧。一院子的木槿花,绚烂地绽放着,洁白的、淡紫的。永水婶坐在木槿花树下,静静地绣着花。五十多岁的她一点不老,还是那样美丽,如一朵洁白的木槿花盛开在时光里,不染尘埃。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永水婶来到永水叔家后所做的主要事件。
    2. (2) 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们一群孩子闹哄哄地簇拥着他们,永水婶也不烦,温柔地俯下身摸摸我们的头。

    3. (3)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有人说,文中第⑤段画线部分与中心无关,应该删掉。你认为呢?
    5. (5)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6. (6) 文中关于盛开的槿花的描写只有两处,而且寥寥数字,但文题却是"盛开在时光里的木槿花",这是为什么?
  • 16. (2022·历下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拥抱星辰拥抱你

    ①春节过去不久,我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顿家常饭菜。酒足饭饱,父亲陪着他的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打起了扑克。有时为了一张牌,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看着一老一小盘腿坐在那儿的模样,我们时不时笑出了声。不知不觉,夜已渐深。

    ②母亲要去厢房取东西,我也下炕陪她。经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那一刻,颜色深邃的夜空像极了幕布,它每一分钟上演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像个孩子似的,仰起头,与这些星星对话。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

    ③乡下的夜晚自带神奇的魔力,风清月明,很容易入睡。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晚,蒙眬中我先是听到身旁窸窸窣窣穿衣服的声音,借着窗户透进来的夜色,我看到母亲不知何时已收拾妥当,准备出门。我连忙起身穿衣出门,把街门闩好,与母亲一前一后,投身到茫茫夜色里。

    ④连日干旱,太阳像个火球一样炙烤着脚下的土地,庄稼像打了败仗似的,成天蔫头耷脑。村子附近的几处大湾小河早就干涸,露出打着补丁一样的河底。哪里有水湾,哪里就有人眼巴巴地看守着。我家果园的旁边恰有一个不大的水眼,每天守在水眼处的人常常排着长队等候。这一夜,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

    ⑤走过夜路的人,对星光会有种莫名的亲近,因为它会指引你,给你力量,陪你一道穿过黑暗。去山上的小路,平日里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没来由地安定下来。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

    ⑥夜,像一块很大的黑丝绒布,罩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几颗星星如同钻石一般,零零散散地点缀在黑丝绒布上,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不同于白天的炽热与喧嚣,山路两旁蔫头耷脑的庄稼,同远处的山峦一起,被黑雾笼罩着,分不清远山还是淡影。眼前的世界,出奇地安静。

    ⑦庆幸的是,我们赶到果园旁边的水眼处时,没有人守着。

    ⑧此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母亲在水眼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挨着母亲,抬起头,仰望着夜幕深处的星光。

    ⑨夜凉如水。半个多小时过去,水湾里的水从开始的黑咕隆咚,到明晃晃地透着亮光,越积越多。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脚底带着风,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我们来到一棵 树下,“呼啦”一下子,把大半桶水全部倒到苹果树的树根旁边,再提着空桶小跑着回去。还坐在那块石头上,守着夜色,守着星辰,静待水湾里的水越积越多。

    ⑩叫不上名字的夏虫,在旁边的草丛里叽叽喳喳唱着欢快的歌谣。偶尔夹杂一两声蛙鸣,“咕嘎,咕嘎”,像故意捣乱似的,给夜色增添了一种涩涩的疼痛,就好像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

    ⑪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我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苹果树“咕咚咕咚”喝水的声音,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在这个夜晚,汇成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那淡淡的喜悦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⑬为了找寻那夜的星光,我曾在城市里独自穿过有路灯相伴的小巷,开车穿梭在城里的大街上,有时也会把家里的灯全关掉,坐在阳台上望着窗外的灯红酒绿发呆。可是,城里的夜晚大多看不到星星,我再也找不到同那晚一样的星空,找不到同那晚一样温和、清凉、干净的夜色。

    ⑭我陪母亲从厢房回到院中。此刻,乡下的夜空如此亲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我随口问母亲:“还记得那晚我们去给苹果树浇水吗?”母亲被问得没有防备,但马上回过神来,说:“怎么会不记得啊!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

    ⑮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

    (选自 2022 年 3 月 30 日《齐鲁晚报》,作者高绪丽,文章有删改)

    1. (1) 文章以“拥抱星辰拥抱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5段中加点词语。

      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没来由地安定下来。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9段画线句。

      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脚底带着风,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

    3.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那淡淡的喜悦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的理解。
    4. (4) 文章在构思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 17. (2022·庐阳模拟)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我与欧阳中石

    卞毓方

    ①初识欧阳中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师姐林江东带我去的。记忆中,欧阳中石家的房子不大不小,主人不胖不瘦,但是偏矮,且头光秃秃的,这个光秃秃的,一是没戴帽子,二是头顶没草,溜滑,还记得,老先生当天感冒,鼻子一吸一吸的。师姐与欧阳先生相熟,请他题写书房匾额,拟的辞是“青华斋”。我报了家门,谅他记不住,也就在一旁站着,默默看。

    ②先生展纸,拈笔,正要动手,有客到,推门就进,旋风一般,带着夸张的笑声。是中年女客,后面跟着一小伙,抱着大捆书法作品。入室,寒暄,我听明白了,女客是先生的崇拜者,也是书法爱好者,近来要在某大场合搞展览,先请先生评点评点。说罢,就指挥小伙把作品展开,也不管先生是否愿意。

    ③先生岂能不愿意。他转身,弯腰,恭恭敬敬欣赏。小伙翻一张,他赞一声“不错,不错”翻两张,又赞“这笔写得好,那笔也好” , 翻到第三张,先生自己动手,拉过作品,挑着看了几幅,说:“大体不错,搞展览,没问题。”女客要的就是这句话,笑道:“这可是您说的。”但她仍不满足,定要先生从头到尾一张一张挨序看,先生无奈,唯有从命,待一张一张看完,中间也点拨了几句,诸如应该如何结体,如何用笔等等。

    ④客人心满意足,又带着夸张的笑声离去。

    ⑤我多嘴了,实在有点忍不住,我说:“她还在学习 阶段,这字展给谁看?”

    ⑥欧阳先生说:“能写到这份上,也不容易,哪能个个都成为书法家。.”

    ⑦“五六十张,一张一张看,多费工夫啊!”我想说的是多误事,既耽误了师姐的时间,又耽误了欧阳先生的时间。

    ⑧“该费就得费。”先生说, “我是老师,老师就得耐心。”

    ⑨再访欧阳先生,是2006年夏秋之交,他已搬进了新居。这是一套四室三厅的组合,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书橱,里层摆的是一些大部头的书,如《二十五史》《中国书法全集》《书道全集》《中国京剧艺术》《季羡林文集》《张岱年文集》《古文观止》《山东通史》 《泰山大全》《中国传世名画》等,外层,搁着一些奖状、演出照,其中有欧阳先生本人的戏装,扮的是《龙凤呈祥》中的鲁肃,也有他女儿启名的戏装,扮的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笔者此番拜望,是为了季美林先生的事。那时,我正在为季先生作传,因为欧阳先生和季先生交往密切,掌握很多材料,我不能放过他。而欧阳先生,视季先生为老师,与老师有关的事,他不能拒绝。如此-来,我就登堂入室,堂而皇之了。

    ⑩写作季美林先生的过程中,我产生一个苦恼:找不到季先生的亲人。真的,一个也没有。季先生光秃秃的,孑然一身。我发现欧阳先生认识季先生在济南的亲戚。

    ⑪有一天,欧阳先生对我说:“我后天去济南, 你去吗?”“去。”我毫不犹豫。第三天,我就跟随欧阳先生夫妇,登上去济南的火车。在济南,承欧阳先生牵线,我认识了季先生的一位亲戚。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以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⑫去济南的路上,与先生聊天,先生反复强调,“我就是个教书匠。”

    ⑬先生举例:高中肆业后,在济南穆光小学,教过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大学毕业后,在通县师范和二中,以及后来到北京一七一中,从初中到高中的每个年级,也都教过。现在教大学,大学的每一个年级,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一级不落。教过的科目,包括数学、语文、历史、美术、体育、化学、逻辑、戏曲、诗词等等。这样完整的救书匠,在全国恐怕也是少有。

    ⑭在世人给予的所有称号中,欧阳中石最看重的是“教师” 。世人习惯称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为大师。对此,季羡林的招数是“请辞” ,郑重其事地写了文章,印在书上,登在报上。欧阳中石的招数是幽默,一天,在他府上,欧阳先生拿笔在纸上写了个草书的“大”,然后在下边加了两点,成为草书的“老”,对我说:“你看,我比大师还多两点,我是老师。”

    ⑮又一日,欧阳先生送了我一首自吟:“普普通通一教师, 特心若水顺时宜;蒹葭自任安平素,愧受荣殊敬谢辞。”

    (摘自《我与欧阳中石》,有删改)

    1. (1) 文章围绕欧阳中石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他转身,弯腰,恭恭敬敬欣赏。小伙翻一张,他赞一声“不错,不错”,翻两张,又赞“这笔写得好,那笔也好”

    3. (3) 文章主要运用第一人称叙述, 其作用是什么?
    4. (4) 第⑨自然段为什么详细介绍先生的书橱?
    5. (5) 文章以欧阳先生的诗结尾有何作用?
  • 18. (2022·云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侥幸”的幸与不幸

    风中短笛

    ①时至今日,那个流动监考恐怕早已把我忘了,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我得感谢他,因为我当时确实已准备走“捷径”。如果不是意外的“顺利”,我的“阴谋”恐怕会得逞。而那时,我真的就成了彻底的作弊者。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而试图投机取巧,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行。

    ②那时,我刚参加工作,需要提升一下学历,于是我选择了函授本科。久经“沙场”的我,对考试司空见惯了。函授的结业考试又不是决定命运的考试,我思想上自然有些放松。

    ③走上考场,第一科考的是《心理学》。我以为自己复习得还算不错,答及格应该没问题。可又对考题没底,我担心自己因紧张而乱了方寸,影响正常发挥。既然不是统招考试,恐怕不会那么严格吧,我把复习资料藏到包里,带进了考场。万一出现思维短路,我偷着瞟上两眼,或许就能柳暗花明。

    ④铃声过后,趁着监考老师领我们学习“考生规则”的时候,我把资料悄悄地放到旁边的空桌里。试卷发下,我快速浏览了一遍。太好了!全是我熟悉的题目,我心中不免有些小激动。我很快投入到答题之中,一切都很顺利。答完卷,我环顾四周的同学,他们都在低头忙碌着。我暗自得意,心想:90分不敢说,80分肯定没问题!资料算是白准备了。我套上笔,交了卷,回位顺手把资料塞进包里,昂首挺胸,第一个走出教室。

    ⑤失败皆在得意时,一点儿不欺人。我刚走到门口,一位监考老师从身后喊住了我:“这位同学,你等一下。”我停下来,不解地打量着他,看样子像是流动监考,但我一点也不过虚,十分镇静。

    ⑥他走近我,神情十分严肃,目光有些冷:“你刚才往包里放了一本什么书?”他严厉的口吻有着一种强大的威慑力,尤其是那双眼睛像X光,几乎要穿透我的身体。我乖乖地掏出资料,心里安慰自己:反正我又没作弊,你能把我怎么样?他没接资料,只是瞅了一眼,就丢下一句话:“违纪,等补考吧!”我一听,慌了,不禁大声争辩:“我一眼也没看!不信,你问监考老师!”“说什么都没用,带资料入考场就是违纪!”他斩钉截铁地说,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转身便走,不容我置辩。多日的努力让他一句话就判了死刑,更否定了我的品格,而且连申诉的机会都不给我,我真比窦娥还冤啊!

    ⑦散场后,同考场的同学对我说:“你收拾书包时,窗外有个老头一直在盯着你,你知道他是谁吗?”“谁?”我问。“学院教务处主任!厉害着呢。听说,全院最不好说话的就是他。”同学说。我愕然。唉,我怎么这么倒霉呢,偏偏撞到他的枪口上!同学们都为我抱不平,有的还托关系帮我疏通,结果得到的回答是:“违纪,没有余地!”

    ⑧一个月后,我接到补考通知。从此以后,那双眼睛由窗外转移到我的心里。为了它,我拒绝了娱乐;为了它,我放弃了睡眠。我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像高三一样认真备考……再入考场时,我只带一支笔,一门心思答题,不给自己的“非分之想”留半点余地。在以后的13科考试中,我每次都以全班第一的身份交卷。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说我很聪明、很牛气。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聪明”“牛气”的背后,是因为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我。

    ⑨领取毕业证的那天,班主任打开毕业证,翻到标有成绩的那一页,不无惋惜地对我说“你呀,太可惜了。如果不是第一科补考,你就是我们班的优秀学员了。”我无语。望着第一栏醒目的“补60”(学院规定,补考再好也是60分),我想,没有第一次的“补”,哪有后来的全“优”呢?

    ⑩这个毕业证是我的耻辱,也是我的警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那个“补60”就像一双眼睛时时盯着我,不管旁边有无别人的监督,小心思都不能旁逸斜出。

    (选自《做人与处世》2021年第23期)

    1. (1) 对于“我”来说,“幸”与“不幸”分别是什么?根据提示填空。

      ③除了补考那科,其他都是“优”。

      ④因为“阴谋”没有得逞,保全了人格。

      不幸

      ⑥因为第一科补考,与班上的“优秀学员”失之交臂。

    2. (2)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我停下来,不解地打量着他,看样子像是流动监考,但我一点也不心虚,十分镇静。

      ②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斩钉截铁地说,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转身便走,不容我置辩。

    3. (3) 从全文来看,文章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记叙有何好处?
    4. (4) 阅读选文第⑧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那双眼睛”由窗外转移到“我”的心里,并一直盯着“我”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