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本节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6章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

更新时间:2023-03-28 浏览次数:3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组一种群、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计算
  • 1.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下列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
    A . 某一池塘里的全部鱼 B . 同一区域内的东北虎 C . 一片草原上的所有青草 D . 森林中的全部蛇
  • 2. 下列关于种群基因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的繁殖而代代相传③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④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3.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的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的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的4%,那么,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 24%和72% B . 36%和64% C . 57%和43% D . 60%和40%
  • 4. 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占比(等位基因用A、a表示)约为9%,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
    A . 0.9、0.82 B . 0.36、0.55 C . 0.49、0.42 D . 0.18、0.73
二、题组二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 5. 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工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往往是不同的 C . 基因突变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6. 从基因水平上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频率变化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不受环境的影响 B .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 .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400名,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0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则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5.2% D . 人为因素通常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三、题组三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 7. 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蜈蚣。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蜈蚣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蜈蚣。对这种现象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 . 蜣螂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改变 C . 该蜣螂属于消费者不属于分解者 D . 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8.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 .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 .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 . 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 9.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 .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 .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 .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 10. 研究人员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新物种——玛丽安娜狮子鱼,它被称为生活在海洋最深处的鱼类,生活在超过8 134米以下的深海,该处一片漆黑,水压远远高于气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玛丽安娜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 B . 玛丽安娜狮子鱼这种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 . 与深海高压的恶劣环境相比,浅海环境更有利于玛丽安娜狮子鱼种群的生存 D . 玛丽安娜狮子鱼个体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 11. 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B . 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 . 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D . 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
  • 12. 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1) 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可遗传的,其产生的方向是,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2. (2) 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 , 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约是
    3. (3) 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为AA(灰身)的个体35只,基因型为Aa(灰身)的个体60只,基因型为aa(黑身)的个体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4. (4) 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13. 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 (1) 图1中X、Y分别是
    2. (2)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
    3. (3) 该小岛上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4. (4) 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

  • 14. 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直到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R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
    2. (2) 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3. (3) 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4. (4) 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