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4章 人与环境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4章 人与环境 单元...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47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 (2024高二下·长寿月考)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 . 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C . 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为K值时进行捕捞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D . 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 2.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 B . 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 C . 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 D . 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 3.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不断扩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 B . 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的阶段,人口也会出现“S”形增长,所以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C .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D . 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 4.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控制人口是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B . “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低
    C . 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等都能引起水体污染
    D . 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因此必须维持野生生物的多样性
  • 5.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温室气体CO2的增加使更多的长波辐射被俘获,导致全球变暖 B . 臭氧减少使更多的短波辐射到地球表面,危及所有的生物 C . 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减缓荒漠化 D .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 6.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某一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 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C .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禁止开发和利用 D . 科学研究以及调节气候等实用意义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7. 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表明了其水平结构的差异 B .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C . 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 D . 栖息地的碎片化会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从而降低遗传多样性
  • 8. 湛江红树林湿地是中国南方湿地资源的代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缓冲区和固碳区,它在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保护海岸、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属于就地保护措施 B . 为了增加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可适当引进动植物物种 C . 红树林湿地可以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D . 当湿地受到破坏时,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
  • 9. 人类的活动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要善待环境,否则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为了尽快恢复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及其生态,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采取“十年禁渔”的措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有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短缺等 B . “十年禁渔”是保护长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C . 缓解温室效应的有力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D . “十年禁渔"期间,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会逐渐增强
  • 10. 垃圾等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护人类的居住环境。下列有关垃圾处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专门收集生活垃圾中的重金属,可避免其直接排放导致的在生物体内的富集 B . 收集餐饮业的剩饭、剩菜用作猪饲料,可加速物质循环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 就地燃烧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可以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以减轻环境负担 D . 合理利用粮食加工、饲养业的有机废弃物,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 11. 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等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综合利用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知识构建生态护坡,可有效减轻洪灾对生产的影响。如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
    B . 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 日照增长后鲤鱼纷纷产卵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功能 D . 由植被组成的护坡能减轻洪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 12. (2024高二下·浦北期中) “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人畜粪便、农田秸秆和废弃的农产品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无废弃物农业”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 B . 堆肥和沤肥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提高了有机物含量 C . 有机肥料含有的有机物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 . “无废弃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能减少环境污染
  • 13. “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将人畜粪便、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通过堆肥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无废弃物农业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B . 无废弃物农业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地力常新” C . 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 D . 现代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协调、循环和再生”的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 14. 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B . 林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C . 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 D . 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
  • 15. 科研小组调查某城市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我国沿海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受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较大 B . 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C . 常住人口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2008年达到“K”值 D . 2016-2020年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这期间的城市生态足迹相对稳定
  • 16. 据报道,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的“水中大熊猫”——白鳍豚已多年不见踪迹,为保护长江生态,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经过治理之后长江水域物种多样性将得以提高 B . 该措施可充分体现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C . 相对于间接价值该措施更有利于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 白鳍豚的绝迹可能会造成某些重要基因资源的流失,其潜在价值也随之消失
  • 17. 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 .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C .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 若沼渣、沼液中含有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
  • 18.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建设和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是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 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C . 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 . 曝气孔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同时吸附基质可增加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
  • 19.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则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则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 (1) 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 (2) 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
    3. (3) 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
  • 2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材料二:2021年5月17日~3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共同的重要议题。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有研究表明,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粗放式利用让长江不堪重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诸多物种濒临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白鳍豚、白鲟和长江鲥鱼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位于长江食物链顶层的珍稀物种中华鲟、长江鲟和长江江豚等亦岌岌可危。实施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1. (1) 科研人员为了监控长江中华鲟、江豚的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为进一步恢复其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中华鲟、江豚,再放生到长江水域的措施,该措施可以增加长江生物多样性的  多样性。
    2. (2) 生态学家指出,《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对长江濒危物种江豚种群的恢复可谓是“及时雨”,具有积极的意义。请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阐述其中的缘由: 。(写出1点即可)
    3. (3) 长江已无鱼久矣,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对中国人“餐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对长江水质的净化及改善、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维系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更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 (4) 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凶猛肉食性鳡鱼。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
  • 21. 如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1)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该工程主要运用了和整体原理。
    2. (2) 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是
    3. (3) 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 (4) 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
    5. (5) 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要维持地球的和谐有序发展,我们必须关注生态工程建设。下列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循环原理的是_____。
      A . B . C . D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